镜中
1.
现在我们来欣赏张枣的这首著名的《镜中》。
本来应起个名字叫《评《镜中》》,或者是更明确的《评张枣的《镜中》》。
最后决定直接用同题:《镜中》。
这有很大好处:一者表明本文只与镜子有关,可以东拉西扯,甚至说也是一面镜子,镜子中的事物和感想;
二者所谓镜子,可以对照,继而反思,正是镜子的本意。本文可以说是由张枣的诗《镜中》谈起,并试图起到镜子的功用,引起读者的思考,正所谓抛砖引玉是也。
2.
镜者照物,照物是为了发现和欣赏。一首好诗,一篇好文,同样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可以让读者观照到许多情感或思想。
有趣的是,若把两面镜子对着放置,人在中间站立观看,镜镜映照,人于其中可以见到无限景色景物,和很多的自己。所以也希望本文和张枣的同名诗歌,成为站在读者两边的两面镜子,相辅相成,试图让大家看一看新的风景和图画。
《镜中》堪称张枣的代表作。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首两行开篇点题,有石破天惊之势,摄人心魂之感。
看官你道为何如此感人?此乃通感之最高境界也。
诗歌的主要使命之一,乃是打通读者的感官感觉局限性,提高读者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观照能力。
人只有五官六意,十分不够用。所以到最后只有打通五官之间的功能,让它们互相辅佐,联系着使用。让感官两两配合,三三映照,多个之间随机组合,互相激发和辅助,这样会产生很多新的效果,这就是通感的奥秘。
但是通感有通感的窍门和分寸,不可胡乱地说听到了绿色,看到了响声。要有铺垫,要有大致的逻辑,要有语境和上下文准备。强制应用会让人觉得作者有点神经病,是在说疯话。通感针对不同的人效果还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感应感知能力不同,只能取个大概和大多数。
3.
通感有很深的理论依据。
其依据主要是佛教佛陀之万法唯心,万法唯识。
心是各种感觉和认识的起源,心是一,所以感官之间有打通的可能。这里的心是指人的认知属性和能力,抽象层次上的心,佛教的名词是知性,或者叫知见,这在《楞严经》中有很深刻细致的解释。对自己根基有信心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楞严经》,如果想写很深刻的诗歌,我想是很有帮助的。
本来应该说不唯心也不唯物,心、物乃上帝之两边,好比是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二。
这个二,首先就是心与物这两种,一个抽象,一个具体。物无知无觉,心有知有识。没有心,这个物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不能产生意义。所以佛陀说万法唯心,这是不错的,取的是实质的意思。
俗话说:楞养败子,不养呆子。就是说纵有万贯家财,没有个败家子来花差,那也没啥意思。当然若能有个精干儿子继承家业,发扬光大,那自然是好得不得了。但是最后总要出个败家子,不然没法收场。锦上添花,一好再好好上加好的事不可能总是遇到你,等着你。
有钱但没有继承人,又不舍得做慈善,那是最没有意思的了。因为没有人让他奉献和施予,所以也不大可能快活。这是人们一边要辛苦挣钱,一边要生育后代的原因所在。
我们说万法唯心,其意思是说心在使物,在其中推动。但是也不是说绝对的,物质也决定了下一步思想活动的可能性。
不可以干巴巴地说唯物主义正确,也不可以说唯心主义正确。
老成很奇怪总有人坚持偏执于一边,说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云云。
好比是总想要分别哪一条腿更重要。答案是:一条腿无法走路。
所以不可以说我坚持唯物主义,我是唯物主义者。如此就像是说我坚持用右腿走路一样可笑可叹,那会让左腿有多难过呢?
因此要看具体情况,总的来说唯心要实在些,因为人是活的,心是灵光的。物为人用,相由心生。
4.
通感的最后境界是两者互化互动,当你极度悲伤,极度后悔之时,梅花落下来应该不算稀奇。人的心理和情绪可以直接做功。物质追究到最后都不过是能量和波谱的表现形式,可以让接触和经过的媒介产生共振或运动。
说到这里,大概炼气功练到化境的朋友会愿意自告奋勇来做示范的。有自然极好,没有也无所谓,老成只是做做理论研究,空口说白话。
圣经中耶稣干了很多好事,有一天他饿了,想摘无花果吃,可惜没有一颗。于是耶稣发怒,咒那棵树说:紧要关头,你不愿帮忙和奉献,好,你永远也不要结果子吧。言下之意是:你去死吧,结果那树就枯萎死掉了。
耶稣行使奇迹,做了很多好事,这是正功。但是他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心里积累了许多委屈。这是客观规律,阴阳相生相克,有正有负,有前进就有阻力,事物都有惯性,对称和平衡,要做点好事很不容易。
耶稣和我们一样,有时候心里有孤苦和激愤。事情往往会这样,好人做好事,有时候连一口饭也吃不饱。耶稣也需要发泄,但他不愿意诅咒人,甚至不愿诅咒敌人。耶稣发泄到那棵树上,连树都立即死了,可见他思想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可以找到的唯一的耶稣的错处:毕竟那树没有过错。因而你也可以说耶稣不是完美的。
相信耶稣的人说耶稣是完美的;不相信的人说,没有完美之人,没有完美的事物。上帝也不是完美的,何况耶稣。可以说他们都是对的,都有根据。
完美是相对而言。
对于一些贪婪之人来说,除非上帝把他变成比尔盖茨,否则他不说上帝是完美的是可信的,即使他已经很富有很充足。
所谓上帝,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且还是虚构的,形而上的。
孰对孰错,孰好孰坏,以及善恶,要看依据什麽标准。标准不一样,判断结果就不一样。所以佛陀说没有对错,要找对错,先定标准。
上面是说人的情绪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这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通感的由来。
悟道之人把万事万物看作是心理活动的表象和附着物,是心理活动的素材和表现形式。平常人则相反,心智与心力大小,眼界高低不同的缘故。
叔本华的一本书名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知原文的标题是否确实是这个,但老成认为这本书的书名还可以称作《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应该是一样的。只要看这个书名就知道这个人是会家子。他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与佛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据说叔本华确实是从印度佛教中继承了不少知识。
叔本华的成就要比尼采高很多很多,尼采甚至不算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叔本华的子集,更别说佛陀啰。
5.
我们看《镜中》的头两句,很熟悉,很感人。
人一后悔,花便落下。很过瘾之事,不需要落泪了,花代劳了。落泪倒显得小家子气,不如与自然心物合一,互相感应。
此处相对于耶稣骂无花果树,感情轻微而舒适。圣人不屑于个人的恩怨情仇,最高明的圣人总是先救世救人,他们的意志强大得多,格调和目标都很高很远。
因为这里是儿女情长,但愿没有情敌,诚不必咒死一颗花树。所以梅花落下已经美丽凄婉之极,已经达到了效果。明年还能再开放,后果不算太严重。
下面两句说的是诗人后悔的是什么事。这在第五句有说明,原来是看到危险之事,当初没有极力阻拦劝说,现在让他后悔万分。
危险之事是她游泳到河对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她大概是想要到天上去。
诗人的意思是说: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回头是岸,重新一起去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这是诗人的一厢情愿,人世纷纭,总难如愿。直到事情发生了,铸就了人去花落的残局。
这里有一个典故。在圣经中,是谁先受魔鬼诱惑呢,是夏娃。有笑话说女人是祸水。这是浅薄的说法,但是两人出行,总有一人软弱。这个软弱的人就是女人,名目名相也,假定那是女人罢了。
好比是挖土,上面一层是这样的,挖开第一层,第二层又是另一样。
比如男人表面上坚强勇敢,但是内心深一层里却不愿冒险,因为有危险了要他去担当。女人表面上柔弱,但是骨子里却喜欢冒险,因为眼皮子浅。这是夏娃最先受到魔鬼诱惑的缘故,她贪图那个刺激。这也是有时候女人喜欢坏男人的缘故,因为他们满足了女人内心冒险刺激的渴望。
诗人说危险之事固然美丽,可见诗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这是人类的由来,人类是上帝和魔鬼合作的产物。诚不可一味地抱怨,美丽就在其中也,没有办法的事。
危险之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这两句对上面两句的危险之事做干净利索的转折。
这是守望者的良好愿望,但愿他可以实现。如果能够归来,那自然是皆大欢喜,破镜重圆之喜剧。如果不能,少不得有一段心碎悔恨之时。但就老成来说,那也不必一生痛苦,毕竟是她自找的,强求不得。若得花开第二春,何妨妆点新人头。
男女之事,只要不负于人,大可不必太过当真。因为装在两个皮囊中的精神是平等的,对等的。你不负他或她,无论结局如何,便可心安理得。
6.
这里要说的是,看她骑马归来这个情节。要是老成来写,会让她骑驴子。这有点超现实,无厘头的味道,但这是必要的,很实际的。
古时候,女人骑马大概是不流行的。高头大马是要让高考状元骑的。女人家骑马好像不大般配,只有现代才可能并允许,但也要和夫家一起并驾齐驱要吉祥些妥当些
老成很封建的哦,呵呵,胡乱说一说,女权主义要骂老成了。见地不同,含义一重又一重。现在姑且设计和转换一下情节和镜头,看一看效果。
古时候,富家嫁女要抬轿子;小户人家,只有财力让新娘骑驴子,而且还要双腿朝一边,这里面有很大学问的哦。大概这是个规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原因何在。
让那败军之将骑驴归来,确实合乎逻辑,亲切仁义得多。骑着马归来,觉得有点别扭,太排场了不好,这是老成的感觉。
直觉是通感的初步,是非的起源。莫非她炒股大赚?终于腰缠万贯?若真是这样,这个男人会有多尴尬呢,也还不可能呆在一起的了,让她去做巴菲特继承人吧。
唉,这是个很搞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反正要能归来,只能让她失败,只能让她骑毛驴,且要在黄昏向晚之时。好多事情是注定的,因为起心动念的人不合适,要那男人先动土才吉祥。
骑驴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好似仙人张果老,骑驴子归来实际上是很潇洒很浪漫的事。
总而言之,骑马对于诗人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尤其是高头大马。骑高头大马,要么中状元,要么是喜剧到了高潮,不可乱骑的。
诸位试想,当年耶稣进耶路撒冷,也只是骑着驴驹呢。想到这,爱出风头,想骑高头大马,不本分的人总该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了吧?
7.
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上面这两句,很有味道。是上面情境的自然结果。她后悔啦,回来啦,认错啦。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让人噗哧一笑。
这里面又有很深的说道。
这里点出了我们中国男人几千年的梦——皇帝梦。做天子、当皇帝固然舒服,但天下能有几人?可见若把这个梦当真,是愚蠢的。
这里应该是诗人的诙谐写法。其实质是:你为何要去外面乱跑乱闯,不如你我关了门,我做皇帝,你做皇后,多好!——这是可以实现的梦想呀。
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人墨客,包括孔孟之道构筑的美梦。可惜如今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这个梦有两个难处和不现实处:一者,里面的人要出去,二者外面的人要进来,总之是破灭了。中国人的这个梦是被狗日的洋鬼子的炮火轰破的。可见一个梦的实现与否,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内因和外因。这个很深刻很复杂,不深究也罢。
8.
后面的四句分两段,两句一段: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这两句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好比是看着镜子一样清晰而难忘。
清晰到好像是从镜子中看到的过去和未来。未来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然而可惜,仅仅是想象和回忆。
如此才有下面两句的更深刻的悔恨: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两句更出彩,更出神,所谓的诗眼。添加望着窗外四字。落了下来,变成落满了南山。
这两句作为结束语,是对首两句的呼应,力道更猛,有虎尾之势。表现诗人逐渐加深的悲伤和悔恨,很给力很得力。
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寓无形于有形,情景交融,无形而有力,技艺臻于化境,确为大家手笔。
9.
从上面看来,大家手笔的诗歌,可以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图片,有画面,有真相。有很清晰的戏剧效果,有悲有喜有冲突。轻松借用并调动读者的感官,并时时让读者的感觉有落脚处。
认真的诗歌作者应该学习这首诗的手法。塑造人物,描绘画面,营造戏剧情节,表达思想感情。
老成说诗歌是其它一切文艺手段的母体,诚非戏言。先有诗歌,后来才有其它像样的艺术形式。
作家可以很容易地把一首诗歌扩展成戏剧,成小说,成散文,成童话,成杂文,成哲理,成随想等等。因为诗歌是其它文体的轮廓和概要,是精髓。为什麽不写成其它的文体呢?因为时间不够用,来不及了。先把主要精神写出来,勾画出来。
诗歌是最快的传达。
这短短的一首《镜中》,实际上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悲喜剧的成功糅合。
所以写诗歌,读诗歌,不可有什麽成见,不可认为诗歌应该有什麽样式。
诗歌的样式比其他任何文体都要宽阔,要丰富,要自由。如此才称得上所谓的大诗歌,高明的诗歌。
诗歌应该比其他任何体裁的文体都容易掌握才对,这是真诚的意见。
诗歌不仅仅歌唱伟大祖国,歌唱崇高理想,诗歌还应该密切关注并描绘最卑微的,最渺小的,最琐碎的人生,甚至是古怪的一切事物和人。
诗歌扩展了人们的眼睛和感觉。诗人实现了这个目标,才不狂费了诗歌体裁。
写到最后,诗歌体裁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没有明显的、显著的区分与隔阂。
好比母子连心,父子相像。
比如有人写评论说这里有一首诗,不错是不错,但是显得哲理有余,诗意不足。如果一首诗歌的哲理很真实很感人,则这个评论就不合适,因为好的哲理本身就有诗意,就是诗意。不然的话,哲理从哪里来呢,总不能叫大家都去读哲学家的书,何况有很多哲学家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哲理。诗人传达诗意,同时传达知识,自然也包括哲理。
诗意是人类对一切新旧事物的感觉、感知状态,是对一切已知、未知领域的探测和表达,而且是最经济最直接的表达,这里的“直接”两字还包括了委婉曲折的方式。
这一节是题外话,但觉得与诗歌的健康发展和创作密切相关,所以老成班门弄斧,斗胆在各位面前议论一番。
10
大致看了张枣的其它一些诗歌,大多局限于男女私情,写得惊世骇俗,凄婉绝伦,达到极致,这是张枣的风格。
老成以为,一个专业的诗人,是应该多写几种风格,多尝试几种题材和素材,多运用几种方式方法的。
老成看到一些诗人,写的诗歌体裁显得过于单调。有的一味地抱怨,痴迷于冷嘲热讽式的隐喻;有的一味缠绵,耽于个人情结与情绪;有的追求深奥深刻,因为没有铺垫和辅助,让人不知所云。
应该说,上面这些每一种题材都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想在写作上有所提高,那还是要多尝试几种口味和品种的。哪怕是赶鸭子上架,爬着爬着就体味到乐趣和广阔天空。
老成认为,诗人写一首批判的、谴责的诗歌,就要写一首正面的、颂扬的、赞美的诗歌来平衡,这叫有破有立。你对政治不满,那对自然总不应该不满吧,总应该写诗歌赞美自然的吧。不能总是抱怨和指责,还要诱导和引导。光破不立,那是魔鬼干的事情。有破有立,也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好比是多吃几种蔬菜,才能够营养平衡。
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扶持和保护。因为从思想上来说,人是可能自己把自己麻醉和毒害的,局限在了小小的天地,产生了痛苦。
格调的高低,有很大的决定意义。拿张枣和海子对比来说,他们的诗歌走的都是阴柔的路子,但是海子诗歌的份量要比张枣的高一些。
读者可以参照老成写的研究海子的评论。海子关注乡村及农民的命运,因而他的诗歌格调要高一些。
至于男女私情,作为专业作家来说,只不过酱油和醋罢了,上面和外面还有很多东西。
锦上添花固然不错,但是终不如雪中送炭来得痛快。以少少力,得多多利,何乐而不为呢?
但老成对诸如张枣和海子等真诚的诗人作家们总是怀有最崇高敬意的,以此为纪念。
以上的大多数文字写于几个月以前,因精力有限,拖到如今。本来是想多写一些张枣的诗歌评论,但确实是力有不逮,现在就此了结并打住吧。
附录张枣诗《镜中》:
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