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网络转载 宋安娜的文学

时间:2012-05-30 13:35:22  作者: 稻城的爱  热度: 375
犹太人与天津教育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犹太人;学校;利华大楼;希伯来字母;天津教育 作者:宋安娜 2010-12-24 06:08   “学校在,民族存”是犹太人普遍的信条。近两千年大流散,使犹太人总像置身逾越节前夕,身着行装,随时准备踏上旅途。上路之前还总要遭受洗劫,不动产带不走,钱币被国王或暴徒们带走了,唯有知识和由知识而产生的智慧,不被掠夺并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被犹太人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教育在犹太民族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犹太学校有一个美丽的习俗: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要穿上新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教室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来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犹太孩子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知识甜蜜的滋味。这种习俗虽然如今已经不再时兴,但它的喻义却始终被犹太人代代相传,那就是:知识无比甜蜜,学习知识是最令人愉悦和欣喜的。因此,天津犹太人在社区尚不完善,民族节日、宗教活动要租用别人的礼堂,休闲娱乐没有固定场所的1925年,就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天津犹太学校。   按史料记载,天津犹太学校在旧英租界维多利亚道126号。但请教了许多老天津,都不能确指。2003年初秋,现居以色列的天津犹太人塞穆尔·米勒先生来津,我请他坐在我的副驾驶位置上,引领我寻找犹太人遗迹,终于在解放北路、利华大楼以南,找到了原天津犹太学校。一幢两层高灰色大楼,隐藏于小巷深处,米勒说,原先有一弧形校匾横跨于巷口之上,上面用中文和俄文书写着“天津犹太学校”。如今校匾已不知去向。教学楼楼门西向,双扇锁闭,铁锁已然锈蚀。我走上前用力去推,锁力尚在,对扇门只豁开了一道缝。透过门缝朝里望去——里边是大厅呢,酷似中式房屋一明两暗格局,大厅很宽敞,南北各一间教室,厅前左手一架楼梯通往二层,楼上是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就是这座教学楼,曾专门为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犹太人子女提供就学机会。学校设初等科、中等科及高等科,还设有幼稚园。学校有教职员13人,图书馆藏书2400册。教师用英语授课,讲授犹太历史和希伯来语言文学,同时各种基础学科齐备,以保证毕业生能够在欧美的大学里继续深造。仅1942年,学校就有130名在校生,全部为犹太人,男67人,女63人。   富裕一些的天津犹太人,还把孩子送进英国或美国人在天津开办的学校。在位于原英租界的文法中学(现二十中)里,就有不少犹太孩子就读。他们从五六岁入幼稚园开始,一直读到中学毕业,然后在学校参加剑桥大学的统一考试。试卷是从英国寄来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全世界所有的英国文法学校同时开考,考试通过就可以升入剑桥大学深造。当然,这所学校不传授犹太历史而讲述英国历史,背诵莎士比亚是学生的必修课。爱泼斯坦曾对我说过,他在天津的时候,犹太社区有三千人左右,但只有一个孩子在中国人办的学校里读书。   犹太人参与天津教育,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办学校,二是做家庭教师。奥珂的钢琴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生活在租界里的“洋人”,而犹太人做家庭教师,就直接介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犹太家庭教师主要教授语言课和音乐课。语言分英语、俄语,音乐则大多为钢琴。因为家庭教师从业过于个体化,人数极难估算。几年前,听说我在收集天津犹太人的历史资料,民俗学家张仲先生曾热情地说,他就有过一位犹太女老师,是教俄语的,他说:“那老太太挺好。有时间说说。”看来,犹太人确曾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天津从事过教育工作,并通过教育工作,也使他们得以在二战艰苦的岁月中生存下来。   题图为犹太钢琴教师奥珂和她的学生们 犹太人与天津教育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犹太人;学校;利华大楼;希伯来字母;天津教育 作者:宋安娜 2010-12-24 06:08   “学校在,民族存”是犹太人普遍的信条。近两千年大流散,使犹太人总像置身逾越节前夕,身着行装,随时准备踏上旅途。上路之前还总要遭受洗劫,不动产带不走,钱币被国王或暴徒们带走了,唯有知识和由知识而产生的智慧,不被掠夺并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被犹太人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教育在犹太民族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犹太学校有一个美丽的习俗: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要穿上新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教室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来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犹太孩子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知识甜蜜的滋味。这种习俗虽然如今已经不再时兴,但它的喻义却始终被犹太人代代相传,那就是:知识无比甜蜜,学习知识是最令人愉悦和欣喜的。因此,天津犹太人在社区尚不完善,民族节日、宗教活动要租用别人的礼堂,休闲娱乐没有固定场所的1925年,就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天津犹太学校。   按史料记载,天津犹太学校在旧英租界维多利亚道126号。但请教了许多老天津,都不能确指。2003年初秋,现居以色列的天津犹太人塞穆尔·米勒先生来津,我请他坐在我的副驾驶位置上,引领我寻找犹太人遗迹,终于在解放北路、利华大楼以南,找到了原天津犹太学校。一幢两层高灰色大楼,隐藏于小巷深处,米勒说,原先有一弧形校匾横跨于巷口之上,上面用中文和俄文书写着“天津犹太学校”。如今校匾已不知去向。教学楼楼门西向,双扇锁闭,铁锁已然锈蚀。我走上前用力去推,锁力尚在,对扇门只豁开了一道缝。透过门缝朝里望去——里边是大厅呢,酷似中式房屋一明两暗格局,大厅很宽敞,南北各一间教室,厅前左手一架楼梯通往二层,楼上是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就是这座教学楼,曾专门为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犹太人子女提供就学机会。学校设初等科、中等科及高等科,还设有幼稚园。学校有教职员13人,图书馆藏书2400册。教师用英语授课,讲授犹太历史和希伯来语言文学,同时各种基础学科齐备,以保证毕业生能够在欧美的大学里继续深造。仅1942年,学校就有130名在校生,全部为犹太人,男67人,女63人。   富裕一些的天津犹太人,还把孩子送进英国或美国人在天津开办的学校。在位于原英租界的文法中学(现二十中)里,就有不少犹太孩子就读。他们从五六岁入幼稚园开始,一直读到中学毕业,然后在学校参加剑桥大学的统一考试。试卷是从英国寄来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全世界所有的英国文法学校同时开考,考试通过就可以升入剑桥大学深造。当然,这所学校不传授犹太历史而讲述英国历史,背诵莎士比亚是学生的必修课。爱泼斯坦曾对我说过,他在天津的时候,犹太社区有三千人左右,但只有一个孩子在中国人办的学校里读书。   犹太人参与天津教育,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办学校,二是做家庭教师。奥珂的钢琴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生活在租界里的“洋人”,而犹太人做家庭教师,就直接介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犹太家庭教师主要教授语言课和音乐课。语言分英语、俄语,音乐则大多为钢琴。因为家庭教师从业过于个体化,人数极难估算。几年前,听说我在收集天津犹太人的历史资料,民俗学家张仲先生曾热情地说,他就有过一位犹太女老师,是教俄语的,他说:“那老太太挺好。有时间说说。”看来,犹太人确曾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天津从事过教育工作,并通过教育工作,也使他们得以在二战艰苦的岁月中生存下来。   题图为犹太钢琴教师奥珂和她的学生们 学校在,民族存”是犹太人普遍的信条。近两千年大流散,使犹太人总像置身逾越节前夕,身着行装,随时准备踏上旅途。上路之前还总要遭受洗劫,不动产带不走,钱币被国王或暴徒们带走了,唯有知识和由知识而产生的智慧,不被掠夺并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被犹太人看作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教育在犹太民族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犹太学校有一个美丽的习俗: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要穿上新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教室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来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犹太孩子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知识甜蜜的滋味。这种习俗虽然如今已经不再时兴,但它的喻义却始终被犹太人代代相传,那就是:知识无比甜蜜,学习知识是最令人愉悦和欣喜的。因此,天津犹太人在社区尚不完善,民族节日、宗教活动要租用别人的礼堂,休闲娱乐没有固定场所的1925年,就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天津犹太学校。   按史料记载,天津犹太学校在旧英租界维多利亚道126号。但请教了许多老天津,都不能确指。2003年初秋,现居以色列的天津犹太人塞穆尔·米勒先生来津,我请他坐在我的副驾驶位置上,引领我寻找犹太人遗迹,终于在解放北路、利华大楼以南,找到了原天津犹太学校。一幢两层高灰色大楼,隐藏于小巷深处,米勒说,原先有一弧形校匾横跨于巷口之上,上面用中文和俄文书写着“天津犹太学校”。如今校匾已不知去向。教学楼楼门西向,双扇锁闭,铁锁已然锈蚀。我走上前用力去推,锁力尚在,对扇门只豁开了一道缝。透过门缝朝里望去——里边是大厅呢,酷似中式房屋一明两暗格局,大厅很宽敞,南北各一间教室,厅前左手一架楼梯通往二层,楼上是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就是这座教学楼,曾专门为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犹太人子女提供就学机会。学校设初等科、中等科及高等科,还设有幼稚园。学校有教职员13人,图书馆藏书2400册。教师用英语授课,讲授犹太历史和希伯来语言文学,同时各种基础学科齐备,以保证毕业生能够在欧美的大学里继续深造。仅1942年,学校就有130名在校生,全部为犹太人,男67人,女63人。   富裕一些的天津犹太人,还把孩子送进英国或美国人在天津开办的学校。在位于原英租界的文法中学(现二十中)里,就有不少犹太孩子就读。他们从五六岁入幼稚园开始,一直读到中学毕业,然后在学校参加剑桥大学的统一考试。试卷是从英国寄来的,同一天同一时间,全世界所有的英国文法学校同时开考,考试通过就可以升入剑桥大学深造。当然,这所学校不传授犹太历史而讲述英国历史,背诵莎士比亚是学生的必修课。爱泼斯坦曾对我说过,他在天津的时候,犹太社区有三千人左右,但只有一个孩子在中国人办的学校里读书。   犹太人参与天津教育,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办学校,二是做家庭教师。奥珂的钢琴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生活在租界里的“洋人”,而犹太人做家庭教师,就直接介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犹太家庭教师主要教授语言课和音乐课。语言分英语、俄语,音乐则大多为钢琴。因为家庭教师从业过于个体化,人数极难估算。几年前,听说我在收集天津犹太人的历史资料,民俗学家张仲先生曾热情地说,他就有过一位犹太女老师,是教俄语的,他说:“那老太太挺好。有时间说说。”看来,犹太人确曾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天津从事过教育工作,并通过教育工作,也使他们得以在二战艰苦的岁月中生存下来。   题图为犹太钢琴教师奥珂和她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