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老人的儿子孙丕恒不幸患肺癌病逝,留给了他们无尽的伤痛。在去世的前一年,孙丕恒提出了要创办一个捐资助学基金会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儿子去世后,两位老人接过了儿子的“爱心接力棒”,走上了捐资助学的慈善之路。
这条路一走就是11年。这些年来,两位老人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拿出养老金、抚恤金,甚至不惜卖了家里的老房子,默默无闻地筹钱供贫困孩子上学。他们穿得极为朴素,吃的常常是咸菜、笋干和青菜;生了重病时,他们对那高昂的手术费摇头,叶季廉老人说,我可能活不了几年了,这样浪费钱不值;受到世人的称颂时,老人还说,我们能拿出的钱太少,实在不好意思让人知道。
如今陈志升老人因为脑溢血已中风偏瘫六年,叶季廉的腰里还嵌着两块钢板和六颗螺丝钉,但是他们没有停下慈善的脚步……
陈志升和叶季廉用自己那简单而又质朴的方式默默地伟大着。比起那些动辄就捐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的“著名慈善家”来,两位老人所捐出的钱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他们理应得到与那些著名慈善家同样多的尊重,甚至比他们还要多,因为慈善不是钱,是心。
多一个叮当多一声响,多一根蜡烛多一分光。慈善就像是一盏灯,光亮多了一分,黑暗就少了一分。对于陈志升和叶季廉而言,他们亮了一盏希望之灯,指引着有爱心的人,照耀着需要照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