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结识一位省电视台执掌大型晚会的导演,谈到晚会创新问题,他说有个计划,要把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魔术师弄到广东来。自然,提到一些名字。见我们木讷,就补充介绍说某某是刘谦师公,某某是刘谦师弟。我们也自然八卦为什么最红的那个是刘谦,而不是专业技能更高的他的师公或师弟。
导演说,这里边有个非常细微的诀窍。大家说刘谦表演魔术,主要是近台互动做得好,而其他魔术师只是按师父口口相传的套路表演完了事。这其实远远低估了刘谦的智商。刘谦的表演可不只是取悦现场的观众,他像农妇把盛了花生、豆子的簸箕放到阳光底下一样,他把每一个手势和道具,包括他脸上那种贱贱的、帅帅的笑容,一并端到镜头前,让电视机前的每个观众都看得清楚,让每个观众在评论刘谦的魔术时,都能找到如同他单独为自己表演过一样的自信和自豪。“春晚现场观众才多少人啊,3000人了不得了吧。电视机前看春晚的得多少人啊,至少三亿吧。如果说那些不知道怎么与台下互动(师父没教)的魔术师的最大目标只是取悦现场的‘他们’,而刘谦的目标无疑是战略性的,他要取悦的是电视机前、电脑前的‘你们’。刘谦是真正懂得电视传播效应的人!”
天机在此。
也不是只有魔术师们该发出“噢”的一声,然后把头埋在双腿中。两位美国前总统,卡特与里根,也有被“人称代词”带入沟里或捧在手心里的时刻。1980年,两位总统候选人做完电视辩论,主持人让他们对周二即将投票的选民说几句,拉拉票。卡特说:“我认为,当星期二美国人民去投票时,他们应该……”而里根说:“下个星期二,你们都会去投票的……”不久之后,美国总统名单里,首次出现了一位演员的名字。虽然,卡特此后也终于做了总统,但是,对决里根,他没有讨到美国人民的便宜,不对,是“你们”的便宜。
消费心理有时就这么微妙和现实。“你们”是亲切,是眼神交流,是可协商的,而“他们”是距离,是隔膜,是展示背影的。
《小时代》是肤浅、轻佻甚至脑残的?不看小说,至少得看过电影再作评论吧。“好看是好看,就是丑了点。”“他们俩实在是太般配了,就像计算机和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般配,他们都不能在一起的话,微软就该倒闭了。”“妈,看在白娘子和财神爷的份儿上,你可不可以不要穿那件几乎要把整个乳房都甩在外面的礼服出席我的生日会?我都怀疑你吃饭的时候需要把胸部搁在餐桌的盘子上,你不觉得那样看上去像是一道主菜吗?”这么鲜活、口水、接火星地气,在QQ、微博上如野火蹿长的语言,不正是90后最爱的表述吗?在老男人导演们眼中,这些90后是赤裸裸的“他们”,而小四的小说中是“你们”,电影里实际更进一步,变成了“我们”。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成功,是否可以反思,可曾被一个人称代词咬过脚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