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语单词很恰当地描绘了人们对于伍兹丑闻所表现出的怪异的喜悦。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或者是伤害的快乐(harm-joy),准确形容了人们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乐。关于幸灾乐祸和其他社会情感,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H. Smith)已经出版了一本关于“幸灾乐祸”的书。
为什么会幸灾乐祸?
史密斯在这本书中认为,幸灾乐祸这个看起来有悖常理的情感,对人来说是有适应意义的。人们多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他认为幸灾乐祸就来源于社会性比较。一些研究表明猴子和狗也会和自己的同类攀比,所以说乐于比较似乎是天性使然。
但生活毕竟并非事事顺心,当我们遇上某个人,并且他更受别人欢迎、爱戴和尊重的时候,我们本能地就想诋毁他,把他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当一个偶发的事件,比如丑闻恰恰能满足我们这种愿望时,幸灾乐祸便随之产生了。
当我们难以忍受嫉妒引发的痛苦时,幸灾乐祸就成了有效的止痛剂。史密斯博士认为,老虎伍兹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巨大成功和看似完美的生活——美丽的妻子、温馨的家庭和毫无污点的声誉,和普通人的平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不管人们喜欢高尔夫与否,都经受着这样的对比落差。尽管有些人确实非常喜欢伍兹并用其成功激励自己,随着丑闻的爆出,这些人可能更觉得自尊受损。所以伍兹的性丑闻降低了其社会地位,并让那些他的嫉妒者自我感觉良好起来。
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觉察到的自身优越感。史密斯博士也写到,将名人拉下神坛的确能给普通民众带来意外的狂欢,而我们的文化正是在这种狂欢中繁荣的。
他问:“我们看电视是为了更加了解人类生活吗?”“得了吧!我们喜欢看那些尴尬的场景不过是让我们对自己搬不上荧屏的平庸生活感觉好一点儿而已。”
这样的情感需求也养活了八卦杂志。史密斯博士和印度心理学家卡迪·鲍彻(Katie Boucher)对著名八卦杂志《国家询问者》(The National Enquirer)十周内容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明星的社会地位越高,该杂志越有可能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他们的负面新闻上。
幸灾乐祸而不是复仇
从传统的定义来看,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多产生于那些不能左右别人苦难的旁观者。但史密斯博士认为这样的划分太过狭隘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人的苦难中扮演了角色,可能让情况变得更复杂,但是这样也不能避免幸灾乐祸的情绪。
然而,如果将幸灾乐祸扩展到复仇,或者其他行为上,反而会剥夺这种情绪所带来的特殊满足感。因为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参与别人的不幸,仅仅是围观才会给幸灾乐祸一种真正的愉悦,并且认为这种愉悦是合理存在的——“你栽了个大跟头,哈哈哈,这可和我没什么关系。”
史密斯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幸灾乐祸”妖魔化。不要一味否认自己人性中的黑暗面,当有机会体验时最好学会享受它。尽管这种情绪看起来有些负面,但是幸灾乐祸能提升我们的自身价值并且时常提醒着我们即使那些最值得嫉妒的人也会有摔跟头的一天——就像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