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hú běi]
百科名片
湖北省地图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全国交通航运枢纽。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就坐就落于湖北省会——武汉。2012年,消费总额居全国第7位。过千亿元的产业达到11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增加到8个。
中文名称: 湖北省
外文名称: Hubei Province & Hu-peh Province
别名: 鄂,楚,荆楚
行政区类别: 省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下辖地区: 12地级市/1自治州/3直管市/1林区
政府驻地: 武汉武昌区洪山路5号
电话区号: 027、0710至0728
邮政区码: 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 华中,长江中游,洞庭湖北
面积: 18.59万平方公里
人口: 5779万人(2012年)
方言: 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黄鹤楼、武汉东湖、神农溪、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
机场: 武汉天河机场/三峡机场/
火车站: 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等
车牌代码: 鄂A至鄂S
主要城市: 武汉/宜昌/襄阳/孝感/荆门/荆州
GDP: 22250.16亿亿元(2012年)
人均GDP: 38642.17元(2012年)
省会: 武汉
著名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湖北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 ▪ 武汉市 ▪ 黄石市 ▪ 十堰市 ▪ 荆州市 ▪ 宜昌市 ▪ 襄阳市
▪ 鄂州市 ▪ 荆门市 ▪ 孝感市 ▪ 黄冈市 ▪ 咸宁市 ▪ 随州市
自治州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 仙桃市 ▪ 天门市 ▪ 潜江市 ▪ 神农架林区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地理环境
资源矿产资源
水力资源
生物资源
行政区划城市简况
政治省委领导
省政府领导
市州政府领导
历届领导
文化艺术文化遗产
艺术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历史名城
经济国民经济
农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知名企业
人口
交通航空
陆路
水运
社会
教育
旅游5A景区
名胜古迹
三大古镇
著名人物古代
近、现代
美食特产
展开简介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地理环境
资源 矿产资源
水力资源
生物资源
行政区划 城市简况
政治 省委领导
省政府领导
市州政府领导
历届领导
文化艺术 文化遗产
艺术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历史名城
经济 国民经济
农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知名企业
人口
交通 航空
陆路
水运
社会
教育
旅游 5A景区
名胜古迹
三大古镇
著名人物 古代
近、现代
美食特产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北接河南省,东shadow©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湖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古称:荆、楚、荆楚,是楚国的发源地,楚文化的核心影响区域。[1]
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全国交通航运枢纽。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次于江苏、北京[2],国家211工程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次于北京、江苏、上海。
截至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570家,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全国著名的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增长2.7倍,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次于北京、江苏、上海。湖北两院院士(6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数居全国前列。
行政区划:全省有1个副省级城市(武汉),11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恩施),3个省直管市(仙桃,潜江,天门),1个省直管林区(神农架),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截至2012年,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11个,过百亿元的企业增加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0.3∶36.9。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8∶1提高到2∶1。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9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4位。建筑业综合实力居中部第一。[3]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古代历史
夏朝,华夏文化已达湖北。商朝建立后,湖北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湖北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始皇(前221年),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西南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 荆州古城墙
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三国(220~280年),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等。
两晋(265~420年),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等郡。南北朝(420~589年),湖北主要属南朝。
隋大业三年(607年)绝大部分属荆州。隋开皇九年(589年)鄂州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另有襄州、随州等十五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州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
元代(1279~1368年)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今武汉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今武昌),有江夏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近代历史
清初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湖北领江夏、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 民国 鄂军都督府
、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时期,湖北省区划变化不大。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1941年4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现在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最高处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湖北十大名山是:丹江口市武当山,神农架,随州市大洪山,武汉黄陂区木兰山,通山县九宫山,
秭归县凤凰山,通城县黄袍山,麻城市龟峰山,恩施大峡谷连山,孝感市双峰山。
湖北十大名湖:洪湖(监利,洪湖)面积344.4平方公里,龙感湖(跨湖北、安徽省) 316.2
梁子湖(鄂州,江夏)304.3. 涨渡湖(新洲)35.2 武汉东湖33.7 武湖(黄陂,新洲)21.2
长湖(荆州,沙洋)129.1 斧头湖(江夏,嘉鱼,咸宁市)114.7大冶湖(大冶,阳新)68.7
汈汊湖(汉川)70.6。
湖北省年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鄂西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摄氏度之间。[4]
编辑本段资源矿产资源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江汉平原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湖北省独特的矿品有宜昌假山石、十堰绿松石等。
水力资源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内水电站众多,大型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等,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约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
生物资源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楠竹等,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果树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麋鹿、江豚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
湖北出产美味有热干面、孝感麻糖及米酒、黄石港饼、白鸭松花皮蛋、脉地湾萝卜,罗田板栗、安陆银杏、仙桃沙湖盐蛋、豆丝、毛嘴卤鸡、黄陂荆蜜,沙市甜酸独蒜。
湖北十大名产:热干面、孝感麻糖,武昌鱼,洪山菜苔,沙湖盐蛋,咸宁桂花,荆州八宝饭,金黄蜜枣,精武鸭脖,采花毛尖。
湖北还有神农架和武当山两大“天然药库”,那里不仅出产如天麻、党参等,还有野生的猴头菇、花菇和核桃等滋补品。
湖北名茶:清江宜红、远安“鹿苑”、双桥“毛尖”、竹溪“龙峰”、湖北黑茶,竹山“圣水”、“武当道茶”、恩施“玉露”、隆中“翠峰”、五峰采花毛尖。其中远安的“鹿苑茶”以产地鹿苑寺而得名,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4]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城市简况
武汉,中国湖北省省会,中部唯一副省级城市,中部最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故素有“江城”的美誉。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亦中部除省会外第二大城市,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塞,有七省通衢的美誉,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湖北省第三大城市,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由于三峡工程,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宜昌山清水秀,旅游业发达。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的腹地,是湖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四个朝代在此建都立国。2012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壮腰工程”,荆州正在复兴中。
孝感,简称孝,湖北中部,湖北省区域中心城市,是距离武汉市最近的城市,具有“湖北苏州”的美誉。作为大武汉外围的人口稠密区,同时又是最靠近武汉市区的地级市市区。
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其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荆门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紧邻武汉城市圈,正在打造中国农谷。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继武汉之后湖北建立的第二座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正在积极推进初级产品的深度开发,加上大冶湖生态新区的建设。
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还是东风汽车的故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拥有武当山、丹江口水库、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湖北省人口第二大市,革命老区黄冈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新型工业化上升势头明显。
咸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武汉南部80公里处,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咸宁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将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
随州,在湖北省北部,西走川陕,北通中原, 南望江汉,自古就是连接荆楚与中原的重镇,是湖北的北大门。是炎帝神农故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为鄂北地区重要增长极。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滨于长江中游南岸。鄂州居中独厚,盛产武昌鱼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打造成中部电商总部基地。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风景优美,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等美誉,有“世界硒都”之称。
仙桃,位于湖北省中部。北依汉江,南靠长江。仙桃定位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连续20多年位居湖北省县级市第一。
潜江,身处江汉平原富庶腹地,又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汉宜高速公路跨境而过,交通便利,地上盛产粮棉,地下富藏油气,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是中国小龙虾之乡。
天门,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天门拥有江汉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天门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长期居全国县市之首,被誉为“中国棉都”。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