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正文

情感故事 生活琐记 工作札记 资料网摘 文学随笔 校园纪事 游历笔记 往事悠悠 宝宝丫语 其它日记

钟馗介绍

时间:2014-02-04 10:20:31  作者: 白丽天使  热度: 512
zhōng kuí] 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目录1词语释义 ▪ 基本解释 ▪ 详细解释 2艺术作品 3众多神祇 4信仰仪式 5相关介绍 ▪ 人物简介 ▪ 华夏馗王 6故里 ▪ 历史记载 ▪ 简介 7相关节日 ▪ 端午文化 ▪ 端午习俗 ▪ 春节文化 8相关记载 ▪ 唐逸史记载 ▪ 沈括记载 ▪ 明清记载 ▪ 何新、王正书记载 1词语释义编辑   词目:钟馗 拼音:zhōng kuí 基本解释 [Zhong Kui(Chung K’uei)]道教和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赐福镇宅圣君。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祛邪。 红色画家袁鹏飞作钟馗 详细解释 1、 人物 钟馗各种形象(2张)唐人题吴道子画锺馗像,略云;明皇 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太真紫香囊及 明皇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世图其形以除邪驱祟。见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一说乃“终葵”之讹,附会为人。见 清顾炎武《日知录·终葵》。 2、 菌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锺馗》:“《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好事者因作钟馗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 3、《唐·钟馗传略》 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扈氏国终南山阿姑泉人也,生于甘而居于泉,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直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 故名噪天下也!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道教中最出名的几个神仙之一),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国家级AA旅游景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区保护传承的“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二〇一一年六月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非遗项目资料由钟馗王整理编著,其版权、著作权、实用权、商标权归钟馗王所有。  “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国家级非遗项目资料提交完毕,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其具有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价值底蕴 郑经五作(2张)。 2艺术作品编辑[1] 在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以某种艺术为载体, 钟馗接福玩鹤图 倪金宝癸巳新作(4张)寄托和表达人民大众的情思和祈愿,乃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或曰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脉络。传承了1000多年的灵璧钟馗文化,就是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的一脉。向有“天下奇石第一”称誉的安徽省灵璧县,地处淮北偏东南的淮河流域。历史上长期受水旱蝗灾袭扰。旧《灵璧县志》载:居民“岁岁逃亡,十不存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与灾荒年众多民众长期逃荒流离有关,民间多出艺人,如杂技、曲艺、木偶戏、皮影戏等,以为生计。其中,在民间影响力最为广泛、最具民俗文化价值的当属钟馗文化。楚汉文化、灵璧奇石、钟馗画已逐渐形成三元文化产业链,并称灵璧三绝。因在中国独树一帜的钟馗画,2003年灵璧县被国务院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称号。继之,2006年5月,灵璧钟馗画又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璧县原县文化馆馆长、钟馗画资深老画师孙淮滨先生,被指命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2007年8月在中国“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也曾授予孙淮滨先生“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称号;其选送作品获得“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荣誉。 陈光林钟馗画作品融传统、现代及民间技法精华于一炉,线条凝炼,笔无妄下,造型威美,气象通神,品高韵雅,具有较高的学术、审美和收藏价值,被藏家称为“东方神画”、“镇宅之宝”。 3众多神祇编辑1、总结:福禄寿禧判子妹文武财酒门花天魁星。 2、解释:福——福神、福星 文钟馗 钟馗玩鹤图 作者倪金宝(2张)禄——禄神 寿——寿神、寿星 禧——喜神、吉星 判——神判、判子、判儿、火判、钱判、托钱判、正直神、阴阳判 子——送子神、判儿、判子 妹——姐妹保护神 文——文曲星、文魁、文圣 武——武魁、武圣 财——财神、钱判、托钱判 酒——酒神、酒圣 门——门神 花——石榴花神 天——天师 魁——魁星 4信仰仪式编辑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普遍,在中国的陕西西安(钟馗故里)、江淮、闽南、台湾等地这种信仰更为盛行。人们在春节、端午、开工、开盘、开地、开业、开庙、开台、谢土、乔迁、庆丰、婚寿、祈福以及重要庆典活动时,都会悬挂钟馗画像和举行傩舞跳钟馗表演,常会有艺师打扮成钟馗的模样戴傩面具、着官袍、手持蝙蝠和宝剑跳傩,有迎福纳祥、人寿丰年、祈福除邪、镇宅佑安之意。有时也有操弄钟馗之悬丝傀儡表演。人们祈盼:钟馗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在日本,钟馗的信仰非常系统,许多村子有钟馗神社,制作钟馗稻草人偶,许多瓦房上还会安置钟馗瓦,跳钟馗傩舞,挂钟馗旗幡,家中小孩房中置钟馗画像,神乐社也会表演钟馗,还曾有一款飞机称钟馗型。 5相关介绍编辑人物简介 钟馗王王宽喜,著名钟馗画家、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终南山钟馗信 李振凯国画《钟馗》[2] 仰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钟馗文化专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民俗文化研究员、企业家、发明家、工程专家。 王宽喜先生为明代“天子之师”文学家、戏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眉户曲子”创史人王九思的十四代后裔,汉族,一九六四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属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人士,现为知名企业家下辖陕西新高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国泰装饰建材研究所、西安市国泰电力建设项目部、国家级AA景区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西安户县财神刘海故里度假村等,旗下企业共拥有商标多个,电子商务情报信息平台三个,3G平台两个,综合社会效益良好。  其为王九思《钟馗传》(斩鬼传·平鬼传)的合法传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钟馗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是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首席研究鉴赏专家兼首任所长,被称为“钟馗王”,其领导研究人员对钟馗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发掘和整理,写出了多篇考证评述论文,得画圣吴道子钟馗画原作真传(原作藏与户县重阳宫)创作了丰富的钟馗画艺术精品,从而完善和充实了端午节文化的内涵,首先倡导策划并与政府共同推动“钟馗文化端午节”的系列文化活动的实施,并在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钟馗故里遗址上指导规划建设了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这里可以提供旅游、食宿、会议、钟馗文化等服务,还可以参与请钟馗进家门,跳钟馗闹钟馗等系列文化活动。实施了“钟馗故里”商标注册,开发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故里钟馗画”、“钟馗故里钟馗酒”、“钟馗故里钟馗烤肉”系列旅游文化纪念品。  其对“钟馗”题材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能力,在其指导下,成功举办“钟馗文化艺术展”,通过各种活动,使多名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在钟馗文化艺术方面得到提高和升华。  其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发掘整理的千年民俗文化“傩舞跳钟馗”,在2009年“陕西省民间曲艺绝技大赛”中获得大奖。  由于对民俗文化深入研究和传承,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及非遗办特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  其发明的人工材料救生筏、多角度反光钻石涂料、丙烯酸建筑涂料、古建筑砖瓦保护涂料等,先后获得国家专利,科技成果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已被列入陕西省科技人员名录。  其为房地产开发策划专家、建筑工程师、土建管道电气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是西安市建筑材料信息价采编专家组成员,研究的“钻石涂料”施工材料做法标准及质量技术标准已获得国家通过。研究开发的“古建砖瓦砼保护涂料”被喻为“古建筑的无形保护神”。编制的建筑工程造价补充定额,被陕西省西安市建设管理部门采纳并使用。  其写出了相当多的文学评论及文学作品,《万年圣典·砸碟打碗》、《孙悟空与阿姑泉的传说》、《钟馗与唐玄奘的传说》、《钟馗与财神刘海的传说》、《钟馗与杨贵妃的传说》、《钟馗与老子的传说》、《钟馗研究》、《钟馗及钟馗故里考证》、《王九思与寿州钟馗文化》、《王九思着钟馗传考证》、诗作《北川祭》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华夏馗王 马显锋,笔名耿溪,号望山斋主,钟馗文化艺术专家,著名书画家。 现为陕西新高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首任副所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钟馗端午文化艺术顾问。1975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下。受风景秀丽的终南文化熏陶,自幼醉心书画艺术。从事书画创作二十余年,师从多位名家。墨色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擅长中国人物画创作,尤其以“钟馗画”作品更为形神兼至,线条生动,粗犷洒脱,风格独到。曾多次入选书画艺术展,并数次配合电视媒体在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取景、拍摄钟馗系列专题片。其人及画作多次被媒体专题收录报导。 并被多家书画艺术馆及社会名流收藏,被媒体誉为“华夏馗王”。 6故里编辑历史记载 1、《唐逸史》“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 2、宋·《事物纪原》“钟馗者,系终南山进士。” 3、《清嘉录》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澈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历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4、清代画家金农有《醉钟馗》图,题名曰:“不特御邪拨历,而其醉容可掬,想见终南进士嬉傲盛世、庆幸太平也。” 5、万历年间教坊编演的杂剧剧目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楔子里交代说,钟馗是终南山人氏,姓钟名馗字君实,幼习儒业。苦志攻读,平生直正,不信邪鬼。 6、《斩鬼传》烟霞散人着:“话说唐朝中南山有一秀才,姓钟名馗字正南。” 7、《平鬼传》云中道人着:“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 8、唐开元钟馗碑:唐开元钟馗碑终南山福泉钟馗字正南相异修文武不第触殿亡玄宗封赐福镇宅圣君辞曰终南馗君鬼魅惧赐福镇宅佑天下也五月初五。 9、民间传闻:钟馗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长于太宗贞观年间;高宗永徽年间入长安科考,高中探花。盖因因貌丑,为武后所不喜,遂未受官职。抑郁归家苦读十载,以期高宗遣诏。偏逢武后独裁,高宗不问政事。遂于调露年间出家为道,云游天下:遍访名山大泽、追寻先贤遗迹。 简介 故钟馗出生并生活于陕西西安户县终南山,钟馗故里为户县秦岭中段终南山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 在户县,民间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历史悠久,户县钟馗画家一百余人,尤其是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宽喜被誉为钟馗王,马显锋被誉为华夏馗王,杨旭被誉为关中馗王,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户县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钟馗画)之乡”,“中国诗词之乡”,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封为“道教祖庭”(藏有画圣吴道子的《钟馗神威图》古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级文物)。“终南山钟馗信奉民俗”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已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坐落于陕西省道107西安环山旅游路户县石井镇终南山阿姑泉的“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是”国家级AA景区"二星级别墅山庄度假会议酒店,它是在“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故里遗址上发展的以钟馗文化为主题的度假乐园,“钟馗故里”商标已经注册,该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已随“中国端午节”被确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真根正宗,才可以领略真正的钟馗文化。 7相关节日编辑端午文化 钟馗降福图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钟馗文化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等。 钟馗文化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动。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尤以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赛龙舟(水乡)民众积极参与,万民同庆,热闹非凡。 端午节户户有请“唐·赐福镇宅圣君”真钟馗进家门活动,人们传说将真钟馗(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请进家里:“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毛泽东同志也曾于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写过:“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赐福镇宅请真钟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游览,以求幸福安康。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 端午习俗 ①、请钟馗:端午节前和春节前,人们将真钟馗(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请进家中,或将真钟馗玉佩系于胸前,“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据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户县石井镇终南山下钟馗故里欢乐谷。 钟馗 ②、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经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端午节称为“钟馗文化端午节”。在端午节中人们载歌载舞。据说钟馗可以斩五毒,祛百病,镇宅佑安。 ③、赛龙舟:在水乡人们五月五日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有时人们在船头悬屈原像或钟馗像。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地。这一天,人们争先恐后,共聚水岸,助威呐喊,赛手更是不遗余力、奋勇争先,英勇夺魁,场面弘大热闹。 ④、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海、湖、河中,以祭祀屈原。同时有将粽子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同食的习俗。 ⑤、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据说可以驱邪除瘟。 ⑥、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民间经常以菖蒲、艾叶、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剪为虎形,妇人争相佩戴,或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据说有驱魔祛鬼之效,也有将真钟馗玉佩挂于胸前,祛百病,镇邪佑安。 ⑦、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游览,以祈求幸福安康。 另外还有雄黄酒、游百病等习俗。 春节文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钟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据传说,古时有年兽专于年夜侵扰人间,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夜守岁,将“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真神、神荼、郁磊、秦琼、敬德神像贴于门上辟邪,放鞭炮、挂红灯吓跑年兽。春节我国的广大地区自唐朝以来就有请真钟馗进家门的习俗,春节期间钟馗是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在春节期间大家还举行闹钟馗、跳钟馗、耍社火、扭秧歌、敲锣鼓等民俗活动。 经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自晋代以来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就是春节和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传统文化内容。在春节期间人们载歌载舞,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万人空巷,万民同庆。 春节里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还有其它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内容。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游览,以求幸福安康。 8相关记载编辑钟馗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出现于傩仪中是统鬼斩妖的猛将,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钟馗戏、钟馗图。连《本草纲目》里,也收录用钟馗像烧灰以水冲服或配和其他药面成丸以治疗难产、疟疾等症的“秘方”。据中国《民俗》杂志报道,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还有人为治病延请巫师举行所谓“镇钟馗”捉鬼驱妖、安宅保太平的仪式(施汉如、杨问春《“镇钟馗”傩仪记》)。 对普通百姓来说,“钟馗打鬼”之类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钟馗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钟馗这位神通广大的神祇其身份来历,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说得清了。事实上,这个问题自唐代以来就令许多学者争论不休。随着民俗文化热的兴起,钟馗信仰的起源与流变等问题又被提出,众多学人各抒己见,歧说纷见,迄今尚无定论。 唐逸史记载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钟馗其人其事的是唐卢肇的《唐逸史》: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驱鬼,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玄宗在画上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端午节大红钟馗 卢肇是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的进士,距开元时代已有一百多年,所叙未必是事实。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和历日表的作品传世。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为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凡此,可见钟馗信仰至晚从盛唐起已成为全社会的风尚。所以,也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沈括记载 在钟馗俗信兴盛未艾的热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对唐玄宗梦钟馗的故事提出质疑: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4),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梦溪补笔谈》卷三)。明人郎瑛、胡应麟等多从其说,但结论有别。郎瑛认为钟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明清记载 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根据《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即利椎)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传变为人格化的“钟馗”。随着秦汉文书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已被证明。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故有人认为顾炎武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 何新、王正书记载 今人常任侠、马雍均写有钟馗考,各抒己见,但立论大致不脱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书两人别开新说。 何新认为钟馗本来就是人名,与所谓“椎”或“终葵”者了不相关。钟馗的原型,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驱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发生仲傀多首的传说。仲傀以同音演变为仲虺,虺乃神话中的怪蛇,于是仲虺又演变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问》)、食魅之“雄伯”(《后汉书·礼仪志》),连《山海经》佚文中阅领众鬼的“郁垒”(参见本书《贴神把门与度朔山神话》),实际上也是仲傀与雄虺传说的又一变形,郁垒即中垒的变称。要之,由驱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变为食鬼怪兽钟馗,变形愈繁,去真相愈远,但也留下一丝痕迹:古人命名常以字释名,钟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问》:“雄虺九首”,则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钟馗考》)。 此说既出,赞同者有之,但亦有人质疑,以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况且也没听说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业绩。 王正书认为,钟馗其人及历代驱鬼辟邪的观念,实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称呼,句芒在传说中又被描绘成介于天地、神人之间的负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职,有《史记·天官书》记载可证。到了商代,秉其职而取其名的是仲虺,实际上仲虺即重回(重黎)的音转。至于“终葵”,本指一种椎形体,由于重黎在从事神巫职能时所戴羽冠取自此形,故在商代约定俗成为从事巫职的标记。商代通行以职为氏,所以由仲虺形成的族系也被称为“终葵氏”。到了周代,这个神职集团又改称“方相氏”。方相氏的得名与终葵氏相同,都从上古神巫头部的装束引申而来,区别在于“终葵”源自羽冠,“方相”源自面具。这种以方相氏为中心的驱鬼风俗,一直沿袭至唐代。要之,自上古时代的神巫重回,到商周时代的仲虺、终葵氏和方相氏,都是钟馗的原型,无论在性质上或称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钟馗考实》)。 此说与何新的见解相比有一致之处,只是将钟馗的来源更往上溯自重黎。但亦有人以为重黎或句芒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未必能印证实有其人。何况如果自重黎以至仲虺、终葵、方相为一脉相承的话,为何汉晋文献中不见“终葵氏”的记载,而直到南北朝时才又突然冒出了许多“终葵”或“钟葵”、“钟馗”。这个长达数百年的空白性中断,实难解释。 刘锡诚所著《钟馗论》及王宽喜所著《钟馗及钟馗故里考证》对钟馗也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欢迎参阅。 综观古人今贤的见解,应该说都有各自的道理,而质疑者也不乏持之有故的依据。诸说并立,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