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产业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产品叫做料货,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紫石,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岳家庄东南山、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黑山多处生产,并且原料色泽丰富,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现一处古琉璃作坊遗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炉址一座,小型炉址21座,炉与炉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米。这样数量众多、排列密集的炉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见。专家依据现场地层和出土的元带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铜钱,认定这一遗址的年代应在元末明初。遗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环、圆珠、瑶珠等标本,颜色有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绚丽多彩,早期的装饰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顶部蘸上红、蓝、绿色斑点,这是近代“蘸花”的先驱。瑶珠的形状犹如一只螺栓,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衣帽上的特需饰物。清初博山人孙廷铨曾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博山琉璃销售“南至百粤”,瑶珠的出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