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是关键
一旦我们认识到一致性原理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一个很重要也很实际的问题:“如果去使用这种力量?也就说,让威力无比的一致性磁带“哗”地转动起来“咔哒”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承诺。如果我能让你做出承诺(也就是选择某种立场),我就为你下一步机械地、无意识地保持一致的行为准备好了舞台。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固执地坚持这个立场是一种自然趋势。
我们已经看到,社会心理学家并不是唯一知道“承诺和一致”之间的关系的人。几乎每个让人顺从的行家们都会对我们采用承诺策略。每一种承诺策略都会先诱使我们采取某种行为或发表某种声明,然后再利用我们要与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压力迫使我们就范。让我们做出承诺的方法有很多中,其中一些直截了当,而另一些则巧妙至极。
例如,假设你想在你负责的社区增加一些人手,让他们上门为你最喜欢的慈善机构募捐。如果你学会了社会心理学家史蒂文所采用的方法,那将很大帮助。他在印第安纳州布鲁名顿市随机挑选出一些居民,然后打电话给他们,问如果有人要他们花3小时为美国癌症协会募捐他们会怎么回答。大部分的人当然不想在调查者面前显得缺乏爱心,因此都说非常乐意做志愿者。几天之后,当美国癌症协会真的打电话来招募义工时,这个精心设计的承诺方法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自愿去募捐的人数增加了7倍。安东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但这次是要求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居民预测他们是否会在选举日那天投票。结果,那些接受过电话调查的人前来投票选举美国总统的比率显著提高。
一些电话募捐者最近发展出的一种索取承诺的技巧就更为巧妙了。你有没有注意到,进来那些打电话要你捐款的人似乎都会在开口募捐之前先询问一下你的健康状况或是目前的状态。他们说:“您好,先生太太,您今天晚上感觉好吗?”或是“您今天过的怎么样?”他们使用这样的开场白,目的不仅仅是要显示出他们的友好和关心,他们还想得到你的回应。因为正常情况下,对这种礼貌的、表面上的问候,你也会用礼貌的、表面上的话来回应--“还好”、“好极了”或是“太好了,谢谢你”。一旦你公开声明一切都好,对这个募捐者来说,敦促你去帮助那些不是那么幸福的人就变得容易多了:“我很高兴听到这一点。因为我打电话的目的是想问您是不是愿意捐一些钱来帮助那些不幸的受害者……”
{转借解读:如此看来即使是完全崇高的事业,如果采用符合规律的方法同样也是会取得出乎意料的结果的。高尚的事业本身并不一定可以赢得足够的效果,有效的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公益事业急需这种有效的方法来筹集大量的资金。}
隐藏在这一技巧背后的理论是:那些刚刚表明了自己一切都好的人(即使这样做仅仅是出于社交的需要),如果接下来显得很吝啬,那会让自己感觉十分难堪。如果你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市场调查专家丹尼尔为验证这个理论所做的研究。在他的实验中,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一些居民收到了饥饿救助委员会打来的电话,问他们是不是愿意让这个委员会的人到他们家里去卖一种小甜饼,卖小甜饼的收入将用来给那些贫困的人提供食物。当单独提出这个请求时(这种方法被称为“标准请求法”),有18%的人答应了这个请求。然而,如果打电话的人先问,“您今天晚上感觉好吗?”并等到对方回答之后再使用标准请求法募捐,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就发生了。第一,在120个接电话的人当中,大多数人(108人)都做出了合乎习惯的回答(“很好”,“不错”,“非常好”等等)。第二,在被问到“您今天晚上感觉好吗”这个问题的人中,有32%的人同意让饥饿救助委员会的人到他家里卖小甜饼,这个比率几乎是标准请求法的两倍。第三,正像一致性原理所预料的那样,几乎每一个同意他们上门卖小甜饼的人后来的确在家里买了小甜饼(89%)。
{专家解读:我有一个非常细心的学生,她给我写了一个邮件,征得她本人的同意,摘录如下段落:“再汇报一点小感受,您是营销专家但您自己也是消费者,不知道您在消费时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我每周都要买面包作为早餐,买久了就发现了一些让人不爽的规律。在超市,他们把不新鲜的面包放在货架前排挡住新鲜的,以期把旧货先卖掉。我每次为了找当天的面包都要从日期久了的面包们后面把新鲜的拎出来,那种感觉很复杂:很高兴,我找到想要的;有伤心,商家这种有意识的摆明说明他们对消费者还不够真诚。在华联,同样有这种情况。我想,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商家至少在两个方面做的不够。"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或者对这个事情没有感知,或者有感知而没有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感知,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使然。但是,对于口头上高喊以客户利益为第一需要的商家,这个行动一旦被消费者广泛知晓,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