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

2023-09-22 14:11:45

【#教案#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教案是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撰写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安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 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 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 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 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十、板书

十一、课后总结

2.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二

【教学目标及训练重点】

1、识记理解“涔涔”“郁热”“昧心”等词语及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第一课时

1、作者作品简介

2、分角色朗读

3、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

4、课堂讨论:周朴园爱鲁侍萍吗?

一、导入

简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节

二、速读

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填图练习

三、讨论

课后练习二: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活动:辩论

正方:一二组——周朴园爱鲁侍萍

反方:三四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胳,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要点:

1、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

2、他始乱终弃的原因(性格特点、阶级特性)

3、周朴园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2、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

3、课堂练习

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讨论

1、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为什么不顾?

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

3、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

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

1、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

3、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讨论

剧本为什么以“雷雨”为题?

四、归纳主题

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五、课堂练习

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讨论。教师可点拔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台词中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3.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三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4.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四

教学内容:

小说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

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

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描写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关于小说“情节”要素。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XX、结局四个部分。

2.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②侧面衬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三)关于小说“环境”要素。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题;

(2)渲染气氛;

(3)奠定作品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小说阅读策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普及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5.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本文来源:https://m.enjoybar.com/newarticle/53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