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什么叫变化音级如何标记

什么叫变化音级如何标记

2023-10-07 17:30:13

5个变化音级是什么

1、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所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变化音级有四种,分别是:升音级、降音级、重升音级、重降音级。

2、升音级用升号(#)表示。降音级用降号(b)表示。重升音级用重升号(x)表示。重降音级用重降号(bb)表示。

3、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

什么叫变化音级如何标记

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而得来的音叫“变化音级”.

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叫“升音级”(用“#”表示);

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叫做“降音级”(用“b”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叫做“重升音级”(用“X”表示);

将基本音级降低全音,叫做“重降音级”(用“bb”表示).

什么是变化音

自然音是要放在调性的环境中来讲的,组成这个调的所有音,对于这个调来说就是自然音,其他的音就是变化音。所以你应该知道,自然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某个调来讲的。一个音在这个调中是自然音,那它可能在另外一个调中就是变化音。

还有一个概念叫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这两个概念就是绝对的了。基本音级指的就是CDEFGAB这7个音。而另外5个就叫变化音级。也就是说,在钢琴上,白键都是基本音级,黑键都是变化音级。

关于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首先大前提,这两个音相差的距离半音,否则就不能叫半音关系。然后区别自然和变化的重点就是“相邻”这两个字。相互挨着的两个音就是“相邻”。比如,C和D,就是相邻的,B和C就是相邻的,C和G就是不相邻,D和A就是不相邻。判断是不是相邻的时候,不管它们前面有多少升降号。

自然半音的定义是,“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关系”。比如C和降D,首先是半音关系,其次,C和D是相邻的音,它就是自然半音。

变化半音的定义那自然就是,“不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关系”。比如C和升C,首先是半音关系,但是C和C不是相邻的音,所以它就叫变化半音。升D和降F,是半音关系,但是D和F是不相邻的音,所以它就叫变化半音。

你会看到,C和降D,跟C和升C,一个是自然半音,一个是变化半音,但实际上,它们实际演奏出来是一样的。只是书写上的不同。至于为什么同样一个东西,要分出两种不同的说法。我只告诉你,这个是有必要的,它需要在不同的调性环境下体现不同的逻辑关系,至于为什么我就不在这展开说了。

好下面说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你理解了自然半音跟变化半音,这个就好理解多了,它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前提是“全音关系”。区分自然还是变化的依据,还是“相邻”。

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全音关系,就叫自然全音。比如C和D,E和升F。

不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全音关系,就叫变化全音。比如C和重升C,E和降G。

什么是基本音级

1.带有变音记号的基本音级就叫作变化音级。

变化音级有四种,

较常见的两种是升半音(以#非示)和降半音(以b表示,另外有重升(以x表示)和重降(以bb标示),表示升高全音或降全音。

具体说就是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

)。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

,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d”)。由此可见,#c和

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等音”。

2.在音乐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即乐音)的总和称乐音体系。

按现在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从最低音(每秒振动16次左右)到最高音(每秒振动4186次),整个乐音体系中约有97个音。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í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现代标准的钢琴是音域最宽的乐器,有88个键,能奏出88个音高不同的乐音,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以上就是关于5个变化音级是什么,什么叫变化音级如何标记的全部内容,以及5个变化音级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本文来源:https://m.enjoybar.com/newarticle/54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