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留语李唐虽盛世,难敌吐蕃强;贞观十二年,饮马白龙江。析支河首地,处处设军帐;汉蕃争斗时,碌曲始有藏。则岔诗组一久仰石林名,始有则岔行;驱车几十里,阅尽山间景。清风徐徐来,绿荫蔽日影;溪流潺潺走,岸边多鸟声。二高无隐寺玲珑塔,低无楼台也无亭。则岔山水何所美,神功鬼斧天削成。三穿林透岭揽虅葛,险谷云崖势嵯峨;登山何惧山路艰,人生能得几回搏。四堆堆篝火映山红,条条沟壑绕歌声;天街住满人间客,白云生处
少时,常有回乡的诸般体会。那是在外漂泊已久,往往会赶在农历的春节前夕,举家或是独自再匆匆的朝向故土的方向进发着。终于在天气向晚的黄昏,也有天黑漆漆的才进了熟悉的村庄,进了自家的厦屋,歇脚下来的数不清的经历。记得许多年前的日子,总是辗转着坐汽车,挤火车,步行稍短的距离,费了一番周折,回到朝思暮念的故乡。那趟已经坐了不知多少趟,途径路过故乡小站,绿皮慢悠悠的火车,实在承载了太多自己回乡的难忘记忆了。走
我喜欢一个人在闲暇的时刻,逛逛所置身的城市。感觉那是对自己长久以来,居留闭塞偏远小县城,致使身心受到制约和束缚的全新释放。因为总是要考虑经济的因素,或者说我是个遇事胆怯的人,每件事总是思前想后的。我曾经也放弃了出门旅游的绝好机会,现在想来,多少也那么些遗憾了。但每逢回一次内地城市,近些年随着父母终于移居都市,对于鲜有出门旅游的自己来说,我再也不放过那廉价而普通的逛一逛街市,看一看身边新奇风景的机会
母亲从小生在偏僻的农村,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及至年龄渐增,也算是受了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和念过些书本我的熏染,母亲说起言语来,也似乎变得文起来。每次我从外又回到父母的身旁,母亲温和的嘘寒问暖,总让我心里暖滋滋的。母亲虽没多少文化知识,也没教导我多少做人的大道理。只是用她平实朴素的言行,点滴的细微举止,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小时候,印象深的是母亲总是忙碌辛苦的。母亲那时干着一份零工,离家不远的距离。自己时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书店是必不可少要逛的地方。想到早年,还在渭北一所乡村学校就读,曾涉入过隐匿在村巷之中的书屋,那是自己偶尔发现的。记得叫“玲珑书屋”名字也起的好。那是自己最初对书店的光顾和印象。因为缺钱的缘故,我总是叹息的走出像家一样书屋,只因悬挂了一张牌子,外表看来和普通的农家没啥更大区别。可狭小的空间,却陈列了吸引我年幼目光的书本。直到中学毕业,我没能在里面仔细搜寻过可看的读物。模糊的记得,只
平时,我的爱好不多。因为喜好静的缘故,也好打发无趣的时光,读书本自然成了我唯一的所谓爱好了。由于经济一直处于不富裕,买书的事也是捉襟见肘。我十分羡慕那些拥有大量藏书的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之我来说,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因为喜欢书本,又多少口袋羞涩,我到现在也没啥可观的藏书。只是断断续续的读,时常聊以自慰,让自己的灵魂更加的安妥了。如果从初中走出渭北的农村,到今天算算,我大概喜欢读书,也有二十多个
小时候,记得常常会爬上,距自家屋后咫尺的一面山坡休憩。慢慢俯视着居家的这座县城好一会儿,或是也会逃离一切世俗和烦闷的玄想和冥思一阵。那段记忆的影子,也随着自己的渐渐年长和生活的不断变迁,早已淹没不见任何的踪迹。那时的自己和年幼的伙伴,总会不时忘了生活的诸般忧愁似得,充满了天真与烂漫的渴望。不管家长的意愿,我们会自作主张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草长莺飞的蝶舞季节,漫山遍野的野花肆意盛开着,也愈加激发
身处草原的日子,并不算短。可真正让自己有机会,再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草原,发现某种难以述说的所谓魅力却是近来才领悟的。自从建立起每天严格的晨跑计划,时光好像也突然变得有节奏起来。从4月14日这天起,我的人生正式进入了跑步时代。那时的草原,没有现在充满生机的绿色自然,那时的自己,每天跑的也不是那么的从容与潇洒。逐渐的,我却越跑越有力,越有耐性,越发的注意周围的一切变化起来。那条每天必跑的路线,早已烂熟于
曾读过一期《读者》杂志上,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明月在心》。记得当时载在卷首语的位置,可见编者安排此文的良苦用心。后来不知怎回事,常常就也不自觉,脑海中会冒出,这篇文字所蕴涵的些许启示。感觉“明月在心”这几个字,简单,明丽,有画面的质地感,却着实需要自己用生活的经历,努力的细细体会,才能觉出其中的妙用吧。那日下班,晚了。当我独自一人,往住所赶的路途。只见一轮清冷,洁白如玉的圆月,又挂在了
每当我再次驻足停留在,这条被称为洮河水的身边时,总能激发起对往昔岁月的多少回忆。那条还泛在记忆当中的河流,水流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或者清脆,动听什么的。我该怎样记述它的悲欢离合呢!这条河流的发源就在本县的境内,某条川,某条沟吧,总之我是没具体打听过的。但这也并不会妨碍什么,比如对这条河流的眷念或回忆。对洮河的美好记忆,总是和童年的记事起,自然的联系起来。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年代还是特殊贫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