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以前,它的情感之真实、构思之巧妙,具有着鲜明的个人化特征,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洞悉人性,痛恨人性,又产生沉混有力感,以至于到现在我还对其中的情节记忆犹新。直到最近,我找到了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想到抽象的文字具象化为眼前的画面,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整部电影以小说的内容为题材,基本遵从了原作的内容,虽然内容与小说
夏我想,那是一个在烦闷而聒噪的蝉鸣声中慢慢流转的一个冗长的季节。清晨,刚一醒来,空气就仿佛已经被汗水濡湿了似的,黏腻腻的贴在身上。若是贪凉,便要跑到屋后青青的山坡上,躺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吹着令人微醺的南风,嗅着扶桑花的甜香,金色的太阳透过繁密的树叶也只洒下几个光点在身上,像是几只晚归的萤火虫。我微眯着眼睛,看那湛蓝的天空上浮着几朵细碎的云彩缓慢地游移着,带着眷恋的不舍的心绪。晴朗的天空不是意味着
我的朋友小冰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的长相普通的身世普通的能力。她和大多数普通人的区别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甘于普通,而她苦恼于普通。“为什么我全身上下没有一样可以拿出手!”她经常向我抱怨。“你看看小夏,没什么成绩吧但人家长得漂亮啊,现在这么一个看脸的社会她多占便宜啊;再看看小陈,长得不好能力也不强可人家有爹啊,她爸爸有钱有势在她家那边给她安排个工作不是问题。怎么我就一条都沾不上呢,这让我往后怎么生活啊
我是在清晨坐上那辆火车的。初升的太阳把大地上的一切都染上了金红色,阳光透过车船照在我脸上,暖洋洋的。我的身边坐着一对母子。母亲很年轻,穿着大方得体,用标准的普通话教自己年幼的孩子念杂志上的文章。小男孩大约三四岁,却浑身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有板有眼的跟着妈妈念,很讨人喜欢。在下一站又上来了一对母子坐在我们对面,衣服也干净整洁,只是掂了两大布袋苹果。这位母亲一开口就听出了浓浓的口音,应该是乡下来的。孩子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会有其特色。东北的城市寒冷肃穆,西北的城市古老辽阔,江南的城市温婉娴静。人们总会因为不同的理由,爱上一座城市。我爱杭州的平和安宁。我是小学的时候去的杭州,距现在也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不知道现在的杭州会不会变了模样,但当时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得西湖的波光粼粼,记得三潭印月的清幽秀丽,记得断桥上的落日余晖。当时年纪小,却走完了苏堤和白堤,绕了西湖整整一圈。西湖后面有一座龙
今年是我在长沙过的第二个端午节了。可能是因为待在学校,所以除了吃粽子以外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过节气氛。反倒在家乡时过的更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小学的时候,端午节还没有成为法定节假日。所以对当时的我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那时的我认为只有有法定节假日的节日才值得庆祝,毕竟放假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是更实在的事。所以对端午的印象是,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了江,我们为了纪念他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虽然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