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缺粮少油的日子浸泡着的苦涩童年,我们村的小孩儿从内心深处巴望生产队天天杀牛,家里好分得半斤八两牛肉,打一次牙祭。耕牛是农民的宝贝,要杀头耕牛得有兽医的证明。有时兽医只是来给牛猪打防疫针,我听见兽医远远地吹牛角,立即屁颠屁颠往仓库跑,常常的空喜一场。现在想来,那时的念头未必就有错。我亲眼见过杀牛。
十月一送寒衣在怀念先人的节日中,送寒衣节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农历十月初一古人定为送寒衣节。初冬刚临,北方已飞起飘飘扬扬的雪花;南方虽然满目葱茏,但寒风也开始吹拂了。冬至,人们担心已逝的亲人在冥府中受冷,准备送去衣服御寒。故乡人很看重送寒衣节。在我看来,它仅次于清明节。我对送寒衣节的感知始于孩
我的童年时代,穿过木屐。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农村,很多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穿这种木屐的。木屐,顾名思义,首先是一个木屐,底部是木头,上面是鞋子,高木屐,就是在木屐下面再垫上两块小木方块,让它再离地高一点,通常是五公分这样子,上面的鞋面通常是父亲用芦柴花编织的毛窝子,或是母亲手工做的一脚蹬老棉鞋,
小时候,家里穷,用的砚台,大都是橡皮砚,橡皮砚轻巧,放在书包里不觉什么;不像石砚,很快就把母亲缝的土布书包坠出些洞洞来。再说,橡皮砚也安全,小学生免不了磕磕碰碰,橡皮砚是磕不坏的。有一回两个男孩打架,输的一方急了,抓起自己的砚台就扔了过去;除了洒对方一头一脸的墨汁,人和砚都安然无恙。我们用的橡皮砚都
我读小学三年级。刚开学,数学老师就宣布:“同学们,回家后都准备一把算盘,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打算盘。”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一片沸腾。以前,看着高年级同学潇洒地把算盘弄得噼啪做响,很是羡慕。如今,我们也终于可以去拨弄那些奇妙的小珠子了。一放学,我们便各自迫不及待地飞奔回家。跑回家,父亲正坐在门口卷叶子烟。
童年时家穷,几乎没啥玩具,我们的父母,一般没有多大的能力为我们花钱买玩具;况且,市面上真正能满足我们童心的玩具,亦并不多见。所以,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常常会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做一些既实惠又好玩的自制玩具,比如竹叶船、泥坦克、纸飞机、木手枪、木陀螺、弹弓等,都曾流行一时……而滚铁环,则是其中最具代表
在我记忆里,人民公社化时期我们村的饲养院在村东头路北,占地面积很大,外面是土墙,有两个出入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也是过往行人的通道。饲养院里有牛棚,有仓库,可以说村里的所有家当都在这里,是块重地。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养牛,因为我几乎每天都要到那儿去送青草,为的是挣工分。牛屋是土坯墙、平顶,很矮,里面摆
我一直对回响在乡村里的唢呐声情有独钟,每次听到它在耳畔萦绕,或欢快激越,或婉转苍凉,都觉得是那样的好听。在家乡,吹唢呐的民间艺人也称吹鼓手,是一门走俏吃香的手艺。乡村人家无论婚嫁还是老人去世,都喜欢图个热闹,俗称“红白喜事”,即便是再穷的人家,也会邀请唢呐手前来助兴,吹吹打打,营造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
在我们小区,只有我一个人发现鸟儿在小树上筑巢,我甚至把它当成一个秘密,谁也没有告诉。一天,儿子到我办公室玩,我终于忍不住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他。不料他却说:“我早就知道了!”儿子整天在院子内玩耍,他和几个小朋友早已知道了这个秘密。但是儿子也像我一样,从不去惊扰小鸟,也把这个秘密藏在心中。我不禁夸赞儿子懂
前几日,岳母托乡亲给我捎来一大包红薯干。这些“坐”了汽车长途旅行才到嘴边的红薯,让我吃出了岳母浓浓的爱意,也嚼出了家乡红土地的滋味。这里所说的红薯干,不是将红薯切成片或条,晒干的那种。我所说的红薯干,是将红薯放到甑子里蒸,或放到锅里烘熟,待冷却后,切成条,然后让太阳晒,风吹干,便成了我所说的那种红薯
小时候,一到暑热的午后,我便和小伙伴们到村头的小河边,褪去不多的衣物,穿着游泳裤头,“扑扑通通”跳进不太污浊的河水里,相互嬉闹着,游泳不误搓身上的灰。到了冬天,因为天冷,我们是很少洗澡的,即是洗,顶多在土锅灶上烧一铁锅热水,倒入屋内地上放的大铁盆或大铝盆中,对入适量凉水,然后闩上屋门,坐于盆中抹澡。
“呱嗒板儿”是我们豫北老家的土话,其实就是拖鞋。但依我愚见,“呱嗒板儿”不仅有形:“板儿”;而且有声:“呱嗒”。所以比之于“拖鞋”,叫“呱嗒板儿”似乎更加准确而且生动。在我的记忆里,学生时代的整个暑假,我都会光着膀子,穿着裤衩,脚上穿一双自制的呱嗒板,或结帮去洗海澡,或整日地在院子里疯玩。现在回忆起
儿时爱绕在爷爷膝下听他讲故事,少时爱呆坐在灯下听妈妈诉说往事。上学了,工作了,几十年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成了断断续续的记忆拓片。特别是家乡的丧葬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兴趣的同时,也对这种丧礼习俗创办沿袭的家乡人顶礼膜拜。“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经过几十年的细心观察询问,我发现
小时候的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刚吃完晚饭,正悠闲地躺在藤椅上,一边乘凉,一边欣赏天边的云霞。突然,我猛一回头,无意间发现身后赤膊的爸爸,背上布满了几个红赤豆一般的疙瘩。只见爸爸撅着嘴,歪着脖子,不停地把手伸到背上挠来挠去,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可是一下也没有击中“目标”,害得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我出生在50年代,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电视,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童年的乐趣,当然少不了看场电影、草台子戏,画书是我们渴望的娱乐,当然少不了旧时的玩艺:弹玻璃蛋、打凹窝、打釰、跳方、打元宝等。最难以忘怀的还有那动人心弦的火柴枪。火柴枪又叫洋火枪,主要零件只需单车的链条和车轮的轮辐,用小铁锤敲出小链节后,把辐
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记得还是用火纸、火镰和火石来取火的。火镰是用火刀、皮夹组成,火刀形状弧形,皮夹里装着火石与火毛。吸烟人取火时,打开皮夹取出火石与火毛,火石在上,火毛在下,用钢镰猛撞,发出的火星引燃火毛。我们家生火做饭时,常是找一把玉米秆或其他易燃物,到有火人家借一块正在燃着已发红的火团,放入易燃
我的家乡封丘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不仅有龙吟虎啸的陈桥驿,天下黄河第一险的曹岗险工,国家级的黄河湿地保护区,豫北自然湖泊之最——青龙湖,还有许多风味小吃:留光火烧,陈桥兔肉,封丘卷尖,春季烧鸡,巨罡卤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封丘卷尖。卷尖做法并不复杂,制作原料大肉(五花肉最好),鸡蛋,葱末,
“小方田四角方,四个红娘来栽秧。四双白脚下秧田,我请哥哥来打秧……”这首熟悉的家乡民歌又在田角地头飘荡。时值夏至,菜籽进仓,麦子入库,接着便是乡村女人的拿手好戏??秧田是早几天沤好的,一畦畦的,明镜般的,被庄稼汉们拾掇得颇精致。清浅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自有一番田园风光的赏心悦目,也有宁静中的温婉风
春节回故乡过年,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站到了离我们只有8里路的封丘县留光乡青堆村青陵台故址前。现在的青陵台,高台已然无存,但台基依稀可辨,只余一座息氏墓,墓前有康熙十七年知县王赐魁题写的“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墓碑,其碑文因风化剥蚀,大半已不可识。息氏墓为圆形,直径4米左右,周遭有1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墓上荒
朋友在一家酒店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最大的感触就是——优质的服务是工作的中心。事实上,优质的服务以微笑服务为主——无论接待的是顾客还是老板,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展现出最真挚的微笑,就这简单的一个微笑,为她赢得了晋升机会。前些日子,她在电话中告我她已升为部门经理,薪水翻倍。从她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了。微笑似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