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第二十二章机遇来临这是一个文凭泛滥的时代。1999年9月大学扩招,到2003年7月恰好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庞大的就业群体使大学生身上的光环不再。但我仍然因循守旧“一看二慢三通过”,驾驶着道听途说的“一个专科文凭+一个专科文凭=一个本科文凭”的老掉牙的破专列激流勇进。报名参加了全省公务员考试。报考岗位:省黄浦同学会。报名过程中险些被负责资格审核的老师枪毙。非“专科+专科=本科学历”。我费了好大劲
在路上第二十一章人生苦短人生当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预知的,等到来临的时候,你会感到震惊。那些事情,会让你更深地体会人生的内容,让你更好地去思考,我们该怎么样对待生命。如果一个人按自然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的悲伤。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火焰正燃烧到最灼热的时候却猝然间熄灭了。辛巳年五月父亲驾鹤西游了。不是不愿意接受死亡而是无法接受父亲的突然离去
在路上第二十章代价这是人生中极不顺畅的离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生活导报》成立的时候,云南报界确实没多少人可用。他们想到了比其他报社略高的薪水这一噱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很多在其他报社干得有声有色的记者、编辑冲着“高薪诚聘”的噱头,冲着各种半真半假的让你当“部门主任”的承诺,跳槽来到《生活导报》。应聘成功,才知道《生活导报》其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垂死挣扎的时候。报社的老板像扶不起来的阿斗,整天沉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一切生产资料的获得都依托于树而生。一把铁锹、一根房梁、一根凳子、一张桌子、一扇窗子、一把柴火都离不开木。木料就像每天吃的食物一样,不可或缺。家里连续盖了两次房,木料耗费很大,囤货所剩无几。常将有时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五十知天命,过惯了苦日子、穷日子的父母谋划着应该给家里补充些木料,更重要的是打造两口棺材。春节过后,还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父亲约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前往三十公
洪水惊魂冬春季节,天旱日久,水枯石烂,周围高山上的一道道沟渠变成了干涸的河床,可渡河温驯无比。村里小孩经常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逮鱼捉虾、捡彩色石子当粉笔用,很有情趣,村里的媳妇们经常到岸边洗衣服说闲话,欢声笑语一片。一到夏秋时节,暴雨连绵,山洪暴发,平时干涸的沟渠像充血的神经末梢,窄窄的河面一下子变宽变阔,变成了一股股奔腾的洪流,暴怒异常,汹涌澎湃,浑浊的河水夹带着上游的庄稼、农具、牲口、屋梁之类奔
在路上(第十七章火烧房子)麦收时节,骄阳似火,风干物燥,炎热的空气仿佛要燃烧起来。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劳作着,呈现出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的繁忙景象。田野里,大部分庄稼已经割完了,变得空阔起来。只剩下一两片晚熟的没有割。偶尔掠过一阵风,裹挟着黄灰,让人睁不开眼。忽然,地里忙碌的人们看到村子上空浓烟滚滚。火苗越蹿越高,很快笼罩了半边天。他们直起腰,把手掌搭在额头上,遮着太阳,远远望着浓烟升腾的方向
在路上第十六章三年自然灾害男尊女卑,母亲从来没有上过学,结婚后白手起家,平凡而又艰难。母亲嫁给父亲不几年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三年,是中国的灾荒之年,也是中国人的饥饿之年,更是中国人每忆心悸的艰苦岁月。城里粮食供应紧张,农村粮食也短缺,猪肉、盐巴、白砂糖、火柴限量供应,吃不饱饭不足为奇,一场全面的经济建设“大跃进”运动蓄势待发。1958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夏秋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年夏天,
第十五章缠足母亲赵氏生于民国二十五年。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在威宁县围帐村拥有良田百亩,富贾一方,方圆二十里地无人不晓。官军烧杀抢掳、催粮要马、索要绫罗绸缎、黄金纹银,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清末和民国年间,“土匪”头目刘毛二、马二华在马摆河啸集千人,效仿闯王李自成,与部下同甘苦诛强暴,遇百姓平买平卖,不拿农民一针一线,有事打仗无事耕田,公开喊出“上等之人差我钱,中等之人莫休闲;下等之人团结起,打富
在路上(第十四章斗地主)第十四章斗地主爷爷生于清朝末年,一个自耕自食、兵荒马乱、封建落后、生灵涂炭的年代,一共育有四子二女。中华詹氏起源,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年的历史。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詹姓是名门望族,历史渊源很深,亦饱受迁徙之苦。祖籍皆江苏南京。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起义。辛亥革命来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
在路上第十三章祈求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日,春节一过,春天来临,意味着新一轮农业生产开始。父亲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过春节一直陪着我,耽误了很多农活。我走了,他得继续下地干活。父亲下地干活前,嘱咐官司有什么进展,一定写信告诉他。后来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记录母亲养育之恩的文章:母亲那颗心那双眼春节后,我该回学校上学了。临离家的前晚,母亲不顾自己孱弱的身体和我的劝阻,硬是拄着拐杖,战战兢兢
中秋月明忆父亲人生当中,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预知的,等到来临的时候,你会感到震惊。那些事情,会让你更深地去体会人生的内容,让你更好地去思考,我们该怎么样对待生命。如果一个人是按自然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的悲伤。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火焰正燃烧到最灼热的时候却猝然间熄灭了。父亲的生命像黑夜里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泽。辛巳年
在路上(第十二章回家过年)除夕是大山远行人回家团聚最后的归期。家乡的年味从腊月廿三日开始渐行渐浓。传说,这一天“司命定福”的灶王爷要上天庭禀报人间一年来的善恶,除夕夜才重回人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恭送灶王爷上天庭,家家户户要精心准备汤圆为他饯行,意在吃了甜蜜的汤圆,他上到天庭颂扬人间会给人们带来新一年的好福气,送走灶王爷,人们往往要在心里盘点一年的善行修为。父亲、母亲坐在火塘边陪着我
在路上(第十一章法院受理官司)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昆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到处大兴土木。世博会对昆明的影响众所周知,城市变化翻天覆地,不仅体现在留下了一座世博园、一个世博集团、一条园博路,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昆明仍旧或多或少停留在对世博会的美好追忆中。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全国发出的世博专列不断抵达昆明,游客对世博园赞不绝口,对花团锦簇的昆明艳羡不已。在一百八十四天
老年孤独工作上不顺利。另外一边,牵挂的是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趁健在,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就多花点时间作陪。苦日子过完了,母亲老了,好日子开始了,母亲不会享受了,这就是苦命的母亲。母亲健在时,我远游了,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嘴巴里喋喋不休,行动上百般呵护;孩子给母亲很少,都说是孝心一片。我请了几天公休假回老家陪母亲。人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随着时间
父亲、姐夫和老牛除夕到了,早晨从省城出发回老家过年。我是下午时分到家的。夕阳尚未落山,母亲却早早上床睡觉了。一股悲凉油然而生。母亲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毫无光泽迟钝浑浊的老眼睁开,询问我是谁?我慢慢将干枯憔悴的母亲从床上扶了起来,抱到轮椅上坐下。推出门来,到太阳底下晒太阳。人上了年纪,有想法没行动。老年体弱的母亲已不堪孤独的重负,缠足加上骨折,使她终日只能在轮椅或床上度过。心里想的、自己能做的、想要
谁言寸草心父亲去世,母亲头发全白了。哥姐业已成家,只有我单着。工作稳定了很多,手里逐渐宽余。我换了个套间,把母亲接到出租房里。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母亲的“三寸金莲”成了她生活的羁绊,将她限制在狭窄的空间里。随着年岁的增高,日常的生活起居渐趋困难。每走一步,需借助外援。我给她买了一部轮椅。对母亲来说,租住的那套两室一厅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无疑是一座迷宫。她像个探索新世界的孩子,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水
母亲的戒指儿多母苦。吃饭穿衣上学,哪一样不要钱?母亲习惯了与命运抗争,夜里总有做不完的活,不停地编织草席。一根稻草一根稻草的织,“咔咔”的编织声,以及劳累支撑不住的“哼哼”声相伴相随。那些编织的草席,长两米左右、宽一米五,等积累了一百多张,全家老小齐出动,按一张一角五的价格卖给烟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了七八岁,我开始帮母亲干些缠线的活,尽所能减轻她的劳累。在那尚未通电的年月,煤油灯是夜的魂,农村
在路上第十章当记者的快感命运总是不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痛苦中,在重重矛盾和艰辛中使人成熟起来。通过寒假后至八月的磨砺,我在报社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在多家报社混了个脸熟。在《大学生》杂志上,记住了一句受用无穷的话: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总说就业难、难就业,依我看,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准了方向,只要找准了什么是自己最想得到的,谋后而定,行且毅坚,就没有所谓的“难”和“易”之分。珍惜实习机会,尽力去表现
启航文学梦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从书店买来的《写作基础》《大众传播学》读了一篇又一遍,照着上面文章结构模仿了一篇又一篇。对那些感情细腻、凄婉无比的诗歌是那么如痴如醉,基本上达到了会背诵的程度,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
在路上(第九章每天六个馒头活下去)七月下旬,学校期末考结束,我和其他留校打工的同学一起,加入到了城市打工仔行列中。口袋里已经没钱了。在我的鼓动下,班里大概有五六个同学一起留校打工。各人的梦各人圆。我已经有了清晰的打算,到民族时报社做实习记者,而他们缺少必要的规划,到底留下来做什么一概不知,抱着找到什么工作干什么的心态。大家都在熬。一直为着生活奔波。他们出去找家教,学历低,没人要;想做财务,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