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全球各国小麦与水稻产量排行榜

全球各国小麦与水稻产量排行榜

2023-10-08 11:23:21

英国是著名的西欧岛国,四面环海,岛内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四部分。从生产能力来看,英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耕地面积仅有613万公顷,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约320万公顷,总产量为2500万吨左右。

我国的情况则明显不同,耕地面积广阔,粮食的生产能力显著高于英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谷物耕种面积累计为1亿公顷,是英国的31倍;谷物总产量高达6.3亿吨,是英国的25倍。在生产总量上,我国明显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稳定实现了自给自足,而英国则因为地少人多,农业上还无法自足,有超过40%的食品依赖进口。

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主要和中英两国的土地条件和自然气候有关。英国地域狭窄,大部分地貌表现为缓坡丘陵,缺少平坦的耕作用地;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英国全年温和多雨,热量较低,积温条件不足,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品种,适宜种植小麦、燕麦等谷类作物,不宜种植水稻,这种种植结构也是影响产量的一个原因。

在英国谷物的单产方面,小麦的表现最为突出,明显超过了大麦和燕麦,单产指标不输我国的平均产量。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10~2019年,英国小麦的单产介于6700~9000公斤/公顷之间,换算成亩产量就是890~1200斤。自2017年以来,英国小麦的平均单产均在1000斤以上,这说明英国农民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种植面积,创造了可观的小麦单产。

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优势产区和主产区,亩产超过1000斤的成绩并不罕见,但综合全国2356.8万公顷的小麦产地,平均成绩就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了。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小麦的平均单产只有5810公斤/公顷,折合亩产量就是775斤,和英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英国小麦的高产成绩也不是无迹可循,背后的生产经验值得称道。

首先,英国根据环境禀赋对土地分门别类,形成了四个典型的区域。

一是东南部的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土壤有机质肥沃,用于生产粮食谷物。二是草原牧区,分布在英格兰南部、威尔士东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地势高且坡度大,土壤质量差,但降雨量颇为充沛,牧草旺盛,因而畜牧业发达。三是农牧兼业区,覆盖英格兰中北部、苏格兰南部,属于谷物和牧草的过渡区域。最后是北爱尔兰地区,主要饲养牛、猪,农作物以喜欢冷凉气候的马铃薯为主。

这种鲜明的分区格局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土地优势,做到了宜粮则粮,宜牧则牧,既提高了利用效率,也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其次,英国农业生产还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的优势,单位生产效率比我国更高。

受“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劳动投入却在不断减小。根据普查,英国的农业人口不及50万,仅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1.6%,生产单位以农场为主,经营面积大于50公顷的农场占35%以上,大型农场可负责100~1000公顷的耕地。

在欧洲各国,英国大农场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规模也最大,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农业机械:不仅技术先进,而且配套齐全。农机市场的调查显示,英国平均单台拖拉机的功率超过100kW,大型联合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4公顷土地,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0.5台收割机。而在我国,机械化水平尚未普及到每个劳动力,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农场的机械化还兼顾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小麦的生产为例,从麦种播种到收获、清选,再到进仓、出仓,各个环节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果蔬业和畜牧业也是如此。自1973年以来,英国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了50%左右,农业革命使英国跻身为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一点已成为国际共识。

2013~2022年,英国农业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又实施了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现已覆盖20%以上的农场。

精准农业并不是单纯加大对农机设备的投入,而是集成了先进的卫星定位、遥感监测、自动导航、传感识别、电子制图等技术,精准操控农机,确保小麦等谷物在耕作、播种、除草、施药、收割时达到科学性、精准性。比如:英国的田间交通管理系统,简称CTF,该系统优化了农机在田间的作业路线和作业幅宽,误差不超过2.5cm,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提高了生产效率。

和普通农场相比,精准农业还带来了增产的优势,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率。据统计,精准农业技术使英国小麦的单产平均增加了8%以上,大麦的增产幅度高达25%,农机的平均油耗也从每公顷38L下降到了23L,节能增产的优势十分明显。

英国农业还特别重视污染防治,对氮肥、磷肥的使用和土壤的保护值得我国学习。前文提到,英国地形条件不佳,多为丘陵缓坡,土壤侵蚀严重,氮磷流失容易引发面源污染。据Holden J,Haygarth P M等学者报道,英国自然水体中60%的硝酸盐和25%的含磷物质都来自于农业生产,氮源、磷源通过地下水渗流,泰晤士河的水质和周边的饮用水供应受此威胁。好在经过20多年的探索,英国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英国从两个方面对氮磷污染进行了管控,一是从源头治理,降低化肥的使用量。英国农户在使用肥料时有严格的限制,每公顷有机肥氮的供应量不得超过250kg N;高磷耕地不得施用磷肥;在草场区和作物区,每年9月至次年1月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推广使用替代性肥料或添加剂,例如:硝化抑制剂或脲酶抑制剂。

另一个途径是减少氮磷的扩散。为防止氮磷进入水体,英国农场充分利用了闲散地块,在冬季不种作物的耕地上,适当种植填闲作物,将氮磷转移到植株体内,采用免耕、少耕、地表微型改造技术形成保护性耕作。配套实施的还有有机肥的管理,具体是对畜禽污染物的二次利用,制成有机肥后深翻入土,和土壤充分混合,实现资源化利用。

这些经验在我国同样大有可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总产量6.8亿吨,位于世界第一。但在生产方面,我国还存在化肥施用量过多、施用时机不合理、施用方式不当、化肥流失率高等诸多问题,化肥的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适当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现绿色高产、保护土地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英国粮食的种植面积、总产量远不及我国,这一差距和土地条件、自然气候密切相关。但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英国的小麦等谷物生产却实现了连年高产,体现出了不俗的生产能力,其规模化、机械化、精准化农业值得称道,对氮磷的管理也值得我国借鉴。

本文来源:https://m.enjoybar.com/newarticle/54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