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距离,叫咫尺天涯。
有一种爱情,叫可望而不可及。
有一种相思,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古往今来,描写美好爱情的诗词有很多,表达相思之情的诗句也是浩如星辰,《越人歌》中唱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唐寅《一剪梅》中感叹道:“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范仲淹《苏幕遮》更是直白:“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心上人的思念,总是让人感觉既甜蜜又惆怅。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把《子衿》作为课外背诵篇目选入教材,可以看出编者对《诗经》在国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传达。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郑风·子衿》这一独特的相思小调。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孔子曾把《诗经》定义为“思无邪。”于是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竟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因此《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也就是说,《子衿》是为了讽刺郑国学校的荒废,社会动荡学校不再重视教化。但纵观全诗我们实在看不出 “学校废”的迹象。
反而朱熹所说:“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是说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被今天大多数人所认可。
实际上这首诗意思比较浅白,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它的内容。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而不得见的无限幽怨与惆怅之情。
第一章里“青青”指男子穿的衣服颜色,“子”指的是对男子的美称。通过作者的视野,一个衣袖飘飘,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怪不得女子要在城楼上痴痴的等待!可是久等不来,甚至连一封书信也没有,这得让人有多伤心啊!
第二章里更是把这种幽怨的情绪表达到了极致,“我不去找你,你难道就不会主动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怨念之深。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活该你这个男的单身!
诗文前两章以女主人公的口气抒情。“子衿”、“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指代恋人。写出了对方给她留下印象之深,使她念念不忘。可望穿秋水,也不见心上人的影子,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而李白的《古意》“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同是怨妇不得见的思念之诗,他们共同点在于侧重描写怨妇的相思之苦与悲伤断肠。而《子衿》的幽怨则表现出的是热恋时等待心上人儿的急切与美好,不管是抱怨还是徘徊,它表达更多的是甜蜜的期待。
第三章点明女主人公的活动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期盼与幽怨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tāo)、“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音讯全无、又不见影子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正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而在《诗经》中还有一首同样表达相思之情的名篇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就是《国风·王风·采葛》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两首诗都是极言其思念之切,思念之深。一天不见就好像分别了三年那么久。把热恋中的男女希望朝夕共处,两厢厮守的情况真切的传达了出来,虽有夸张但却毫不失真。
回过头来,《子衿》中前两段幽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又有矜持之态,可见当时的民风虽开放但又不失于伦理纲常,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不管爱之深还是恨之切,都还要把握住自己的言行,不能太过于奔放。
此诗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来演化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作为成语仍活在人们口头,和我们前篇所说的“寤寐思服”共同成为后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常用语。
《子衿》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还有哪些表达同样主题的诗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