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日,我在前院做农活,一套陈旧的衣裤,一双污渍的手套。在我聚神剥芋荷梗的时候,Sweetie吠起来。我知道有人来了,转身抬头,是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主任秦仲阳驾到。我说,哈哈,仲阳,让你看到我平时是怎样生活的了。意即我平时在家就穿成这么个样,不要说我对你来访不恭喔。上楼到书房,烧水,泡茶,拿瓜子。仲阳眼尖,一下看到林原树刚刚寄来不几天的三册《我的军旅日记》。我对仲阳说,林秘把这套书整理出来很
王世襄:将“雕虫小技”玩成“世纪绝学”王世襄,原籍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2009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95岁。都说“玩物丧志”,可王世襄何等了得,楞将井市“雕虫小技”玩成“世纪绝学”。王世襄则活生生从玩家走向大家,成了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21世纪能再出钱
谦卑南关村社区办公室,地板拖的洁净,尚未有阳光从窗外投射过来,早晨或许有鸟的啁啾,此时却有几个人在这里开会,而断绝了声音和自己的构想。于是,我拿一本书,以及我的笔记,免听可能存在的什么所谓的拆迁利害,利害和背后的血泪,挣扎和阴谋,阴谋与可怜,可怜与可笑,乃至可耻。这是一种退让,这种退让使我越过一条东西车流的大道,来此常常看书的宾馆大厅,飓风宾馆的大厅,坐下来遇到了所谓的“谦卑”。宾馆的吧台对我是礼
五一节的掘墓之声早上六点既醒,一夜无梦,也许工作一周忙碌之缘,再有晚而能归,并无疫情。如是正常的休闲,这个美好的假期,却没有忘记,习惯起床后简单的沐颜洗手,职业上的学习,《学习强国》的学习,而且工作要求的发送留言耶!曰:“劳作是人的第一需要?而我劳动已经是我的第一需要。”说到家里,儿子昨晚和同学们一块儿未归,约相聚也好,应该是年轻人相宜的生活。妻子6点半出门去工作,和她的朋友一块儿帮助我的内弟,我
相传灯笼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作为照明之用,用竹篾编织成圆柱形,上下留空隙透气,里面放油灯或蜡烛,外面裹糊上几层棉纸,横一根竹篾可提的手柄;到户外时可以防风照明。今天也能看得到寺庙佛殿行佛事时仍沿袭这种灯笼。随着改朝换代、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在劳动生活中,不断创造与创新,不断丰富与发展,运用纯手工的制作艺术,创造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灯笼,有象征人物的,也有象征动物的
郁闷却劳作着——一条银色透亮的血脉今日的天气仍然寒凉,天空低垂,觉得很近,可以听到教练机在空中传达的声音,没有飞鸟,也没有自己那些文字发出的消息。我就是蜗牛一样,向既定的目标攀登。有冷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我忙推上窗户。回首见我种植的吊兰,还是旺盛的模样,只是没有旧念中的露珠之类的点缀:那些晶莹的露珠。没有什么可写的,却又闷怀着忧郁着很多的东西。我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是早上去汇报工作,原以为是要表现呢
康庄也好,僻壤也罢“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这是崛起的中国的军声。但元朝末年黄公望的那种生命状态,所谓少有大志,中年拼搏,老则退隐山林。那种理想是因为“少年中国”吗?而近知天命的自己,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四十而不惑,好像上面的问题,有些疑惑的样子。是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依仗听江声,持续读写,任意从容。我享用着这样的人生。“竹杖芒
新梅兄新著《梅园新枝》出版在即,凝望书稿,我便回想起与他交往的前前后后。我与他是因为惠州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结缘,他是惠州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主创负责人之一,亦因他在研究会初创时任秘书长,所以对他,我一直以“丘秘”相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的渐深,我才知道丘秘在退休以后不仅是一位活跃的社会工作者,还在书法、诗词及教子育人上多有造诣。真可值得一书矣!1还是在2011年底吧,因原惠阳地区志愿军老战士“
商旅官名沿用为姓字理所当然,从这些官名中,能够清晰看见他们前代的血缘信息,比如邊姓,前代必然是臱部族,臱姓;遟姓,前代必然是屖部族,屖姓;遼姓,前代必然是尞部族,尞姓;遠姓,前代必然是袁部族,袁姓;過姓,前代必然是咼部族,咼姓。在没有发明“家谱制”的部族时代,实行的是一代一姓制,但姓字的血缘符号不会变。商旅官名大多演变为动词或形容词,演变为动词的有:迁、巡、进、退、选、追、送、遏、逃、造、邀、遣、
商旅代表部族之间进行产品交易,在产品和收入都是公有制情况下,商旅经营利益属于部族,商旅官名以“族名+辵(辶、廴)”表示。辵(chuò),部族名,变体为“辶”(或本来就是两个族名),《说文》解释为“乍行乍止”,即忽行忽止,走走停停。为什么许多族名都带有“辵(辶)”旁?各部族为什么都有忽行忽止、走走停停的人?其实,“辵”字形很像人背着东西负重前行的姿势,在没有车船时代,搬运东西要背着走,走累了要歇息,
“木秀于林”别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著名的话很多人将其挂在嘴边,源自魏晋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通常的解释是:要是有哪棵树在一片树林里长得太高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摧断这棵突出的树;如果土堆突出于堤岸,水流一定会冲击它;如果行为高于别人,一定会被别人议论。告诫人们凡事一般化,不要太出风头,否则会吃亏的。作为老庄哲学、或者道家学说
在重庆地图上,把有马的地名连起来,似乎就是一条重庆版的茶马古道。单是歇马,就有歇马村、歇马场、歇马乡、歇马镇。第一次知道北碚歇马,是听说歇马有可能成为机场或者火车站的,歇马是北碚的一块风水宝地。歇马因烽烟而得名,也因烽烟而有了底蕴。南宋时期蒙古兵南下,重庆成为支持战场的大后方,兵马往来常驻于歇马,尤其是钓鱼城之战,更使此地成为了一军邮、民信之驿站。就算南宋一开始建国(1127)年就和蒙古帝国开战,
《诗经》至西周关注和研讨《诗经》应该是从2018年开始,读了很多时期诗人的作品,猛然读到诗经的作品,神秘又优美,高雅又接地气,非常惊叹于远古上人的智慧和创作能力。那些韵味悠长的诗,走心的诗,源远流长,并且没有人超越,只是有很多模仿……《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
部族间约定通婚,产品交换,处理纠纷,礼尚往来,知识技术学习交流,都需要善于奔走沟通的人,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使官”,使官符号借用姓字“走”。《说文》把“走”分解成上部为“夭”,下部为“止”,形如人昂头甩臂,大步前行。即便如此,zǒu读音何来?只有出现姓字“走”,才能固定读音,而上“夭”下“止”那个字,与“走”还是有血缘区别的。走姓演变为“快行”,或因走部族人善于奔跑。“走”成为使官符号后,卜部族使官
大量“足()”旁文字,说明部族中还有一个官名,可称为“路正”。在远古,打猎、经商、通婚、交流交往、寻找水源,都要靠两只脚走路,走什么地方距离最近,那条道爬山涉水最安全,新建部族选址定位,都需要路正先期考察,避免走弯路、险路,也避免迷路。可以说,路正是部族中“规范行止”的官职,地位很重要。足,族名,姓字,像脚(止)走向目的地(口),另外,“止”、“立”两个族名、姓字,也演变为“行止”含义,因此,“
岁月长河,唯有你的存在显得那么的真切,只因你的存在才那么美好,所以曾经无数人寻你,寻找美丽的源头,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因此源头一定在《诗经》里,美丽亦当更是。细细研读,诗经当中,第一个出现的美女应该是:《关雎》中的采荇菜的女子,这个女子也应该是个平常人家的姑娘,年龄应该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但是看她的身材,如此苗条和她采荇菜的动作和手法如此娴熟大约她应该在十七八岁左右,这是一个身材极好的姑
这个标题是按照澄钦先生向我表达自己在绘画中的设色观点而拟出的。一次,一位市领导请黄老画一幅集惠州著名景点于一体的长卷。草样出来后,领导说不要着色,要全墨画。黄老先生说,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设色已被广泛应用,且有很好效果,为什么不用颜色表现呢?可见,设色用彩,在黄老的绘画中,是一大特色,亦是他国画技法的擅长运用。因此,我们所见到黄老的画,几乎没有不用色的。而他笔下彩墨所表达的物象或人物,总是恰到好处,
——“汉文字文化工程学”简介《字源字群词典》,别名“汉文字文化工程学”。汉文字文化工程,是中华祖先在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历经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时间完成的超级工程,没有这个工程,就等于没有中华文明的诞生,世界还会处在蛮荒时代。发现并总结中华祖先创造文字文化目的和方法的过程,得出“汉字四字法”的造字学说,可称之为“汉文字文化工程学”。通常认为,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人类学会保存火种和制造火种,是走出动
我们在接触到“虫”旁文字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它是虫的名字,这就给“形声字”造字说提供了口实,但形声字造字说无法回答物名是怎么来的。一切事物本来无名,只有人与事物发生关系时,才会以人名命物名,命事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同一种类的虫子,为什么会有许多名称呢?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那时候已经有很多部族了,同一种虫子,在这个部族被命名为这个,在那个部族被命名为那个,名称不能统一的情况非常普遍,随着部族
虫,部族名,姓字,第二代为?,第三代为蟲,虫与蟲非简繁体之分。自然界中某些动物被命名为“虫”,肯定与虫部族先期研究成就有关,况且,虫的概念古今也不尽相同。《大戴礼》试图把所有动物都归虫类:“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这种归类显然不科学,但它反映了先人对于虫类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