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艾蒿香忽闻艾蒿香,那一缕清香的童年味道,仿佛妈妈的手,把我轻轻地牵进故乡。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有插艾蒿的习俗,不是象征性的插上寥寥几枝,而是插上一大把。有的老人甚至在老屋的门框上钉了一个长钉,然后将艾蒿捆好悬挂在上面,我的奶奶就是。我总笑她这样影响瞻观,可她却咧着没牙的嘴笑开了:
农历五月端,历来都有吃粽子、佩香囊的习俗。香囊,亦称“香包”、“佩帷”、“香袋儿”、“荷包”等,俗称“绌绌”或“耍活”。香包有用五丝线缠绕的,有用碎布缝的,内装艾叶、熏草、朱砂、雄黄等,所以有物之味,佩在前,香扑鼻,有着‘防毒祛秽、辟邪保平安’的用意。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艾草,吃棕子,品咸蛋,戴香包,
难忘五月粽子香和煦的风轻轻告诉我:五月来了,端午节到了。想起家乡那一片片芦苇荡随风舞动,宽宽的苇叶急着要去包装节日的美味。岸边那一簇簇的艾蒿也散发出缕缕香味。五月端午,难忘母亲在家里早早泡好大大一盆白的江米、红的大枣,锅里熬着红豆沙馅、煮着绿绿的苇叶,抓上一大把糖放在红豆沙馅儿里。一会儿,豆子的甜香
难忘五月粽子香和煦的风轻轻告诉我:五月来了,端午节到了。想起家乡那一片片芦苇荡随风舞动,宽宽的苇叶急着要去包装节日的美味。岸边那一簇簇的艾蒿也散发出缕缕香味。五月端午,难忘母亲在家里早早泡好大大一盆白的江米、红的大枣,锅里熬着红豆沙馅、煮着绿绿的苇叶,抓上一大把糖放在红豆沙馅儿里。一会儿,豆子的甜香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是谁在窗外欢快地呢唱,鲜脆稚嫩的童声给闷热的空气拂来了一丝丝凉意。在江汉平原,当成熟的稻谷收割殆尽,蛙声搁浅,天高云淡,田野空旷之际,便是捉泥鳅的最佳时机。春暖花开后,过了冬眠期的泥鳅急于进食。我便求大人帮我用竹篾编成笼子,笼子的一头是削尖的竹篾组
在豫北地区,人们习惯将玉米粥说成“糊涂”,而糊涂面条就是用玉米面、小麦面和其他杂粮、青菜放在一起做成的一种甜咸适中的饭菜。在八十年代以前,糊涂面条是人们的主食,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为什么叫糊涂面条呢?简单地说,糊涂面条就是菜糊涂里下面条。也就是说,糊涂面条里面以面条为主,混有黄豆、花生,
老天不知是自己悲伤还是为我们人间的生离死别悲伤,临近清明几天特别多雨,尤其清明节这天的雨比头几天都大,真个是天地悲悲伤烟岚含泪。老远的路赶来不就想在父母的坟前多呆一会?雨再大也要上坟,这是义无反顾的决定。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源于商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间约在每年的
在我第二个故乡湖北潜江,但凡男孩儿,没有一个不喜欢捉黄鳝,也没有一个不是捉黄鳝的能手,虽然未必都喜欢吃黄鳝。孩提时代,在每年的炎炎夏日,在稻禾旺盛的时节,我就经常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提上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笼子,然后到田间捉黄鳝。而且,几乎每次我们都是满载而归。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的快乐啊!在我看来,这
小时候,常把柳笛含在口中,信口无腔地吹,那笛音像孩子稚嫩的声音,虽高高低低,却有一种悠然的余韵,让人感到心儿清澈得像一片澄清的湖水。但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觉得吹麦笛儿比吹柳笛还要美妙快乐一些。原因首推麦笛儿得来容易,它只须取一茎麦杆,掐去头尾,稍作捏弄就成。其次就是若想得到几种不同的声音,可做上长
掐指一算,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16个年头了,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4个,4碗粗茶淡饭、4个土书包的故事,幸福了我母亲一生,也累了我母亲一生。母亲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除了她传承于我们的那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外,再者就是母亲的吻。母亲的吻让我记忆犹新。迄今回想起来仍是那样的温馨、亲切、生动。母亲的吻
女儿从奶奶家回来,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妈,今天奶奶和爷爷打架了。”我一惊,老两口虽然经常拌嘴,但动手的事还没听说过。晚上,婆婆回到家,我跟婆婆打趣:“妈,今天打赢了没?听说你和爸打架了?”婆婆慌忙反驳:“没有,没有的事。”她这样说,我以为没有多大的事,过两天就好了。可后来我发现,婆婆根本不搭理公
“春天到,小鸟叫,杨柳枝条随风飘。”听儿子稚嫩的童音唱出这首儿歌,我猛然从无为的忙碌中醒悟过来,哦!春天又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跟前了,它总是这样来去匆匆,让人希冀、让人留恋。抬头,望着院子里一棵老柳树,已经泛出了青青的嫩芽,于是伸手扯下一枝柳条,做了一支柳哨,做好了,可是怎么也吹不响它。哦,这调皮的柳
我们中国许多地方,凡是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老人去世,最忌讳说“死”字。有的说是“走了”,有的说“不在了”,还有说其它的。我老家豫北老家,是说“老了”。为老人送别,到十字路口时,还由长子或长孙给摔老盆。究竟为啥?有些缘由。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发了大财。他就在每年的3月半和10月半时,为穷人设棚施
第一次养的蚕,是从伙伴那里好说歹说讨来的十几只蚕仔。蚕仔很小,身躯和头发丝一样细,比笔尖还要短,从比芝麻还要小的乌黑色的卵壳里钻出来没几天。把自己喜爱的文具盒里的东西拿空,在盒的底层铺上一层纸,把趴在桑叶上的小家伙连带着桑叶一起小心翼翼地放进去,一个养蚕的小房子就形成了。家的附近没有桑树,每天清晨和
童年如一个广阔的填空,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没有升学的烦恼,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写作业的苦恼。只有那一个个伴你成长的游戏,在嬉戏中得到快乐。而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放风筝啦!童年的风筝,都是大人们亲手做的,多是六角形或是八角形的,样式既简单又单调。那放风筝的线,是用棉线合成的绳子,找根木棍截成三
瑞雪兆丰年。在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瑞雪让本来就红火的潜江大地,更加红红火火。首先是红红的灯笼,高高地挂到空荡荡的屋檐下,照亮了那些灰暗。在这美好时刻,谁都想使自己的心情如春花般灿烂,让陈年的那些暗淡往事一一远去,即将来临的日子如这灯笼一样红红火火。灯笼就像新年一只只明亮的眼睛,亲切地看着这一切。不甘
在我们豫北老家,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劁匠。劁匠以阉割家禽家畜为生。据说有位老劁匠,有种剡牛的绝活,只要在牛背一拍,再暴戾的公牛都会乖乖站着,任由老劁匠阉割,而且不用打麻药,也不用捆绑牛腿。小时候我要碰上劁牛可是件稀罕事,非去看热闹不可。更何况劁牛奔着牛毬蛋子使劲,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古脑地挤出它的卵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酱豆绝对是老家最寻常的家常小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几年也许没人吃这种菜了,可在那时酱豆却是日常菜肴里不可或缺的。母亲是做酱豆的好手,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做酱豆是从来没有失过手的,而且做出的酱豆,咸淡适宜,余味悠长。能吃上可口的酱豆成了困难生活里的一缕慰藉,我的童年记忆里
敬爱的妈妈:您又病倒了,我扭转头,实在不忍心看医生把针戳进妈妈您那枯瘦萎缩的手背。我找来纸笔,伏在妈妈您的床榻上写信,我要把这封信献给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您。我是妈妈最小、最疼爱的孩子。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不大懂事,记不清为什么骂了妈妈一句。妈妈您藏进了里屋,插紧门闩。接着,我听到了哭声。这时,奶奶颤巍巍
故乡过年的气息,从腊月就开始了。腊月里,杀鸡的杀鸡,剖鱼的剖鱼,村子的上空,飘荡着肉香,这时,新年就悄悄临近了。盼望着,盼望着,腊月二十三到了,故乡把腊月二十三称作“小年”,小年也是“年”啊!在洛阳的这些年,每到年尾,我就计算着日子,每到小年的时候,我回家的愿望就越来越迫切了,甚至有些焦急。不待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