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轨迹以及看世界的角度。 在现实中,当这种选择发生了某种困难,不妨停歇让自己安静一下,做个独处者,在书里,在大自然
宇宙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信息。教科书是这样描绘信息的:它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从物理学上来讲
自然极其博大,也极其残酷,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传人巨匠,一样在他的怀里,和光同尘——沈从文酸酸零。从被动到主动配合是无思者的盲从,从抗争到被动接受是无奈者的悲凉。现状经常让我联想到麻木、盲流、无奈和悲愤这几个词。当某个风动涡流形成,强大的惯性会把浮在表面上的尘埃直接带入一起旋绕癫狂,那些思想麻木的因为没有思想,轻飘失重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很是受用,时不时还会配合着来一段高潮样儿做些依拉啦的歌
一、秋愿只要你心底还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你的念想,你便会发现这一点一滴的日子仿佛就是一串珠链,记忆就是它的丝线,戴上它,那些所有所有的过往,皆会优雅地成为一段被轻放了的好时光,并柔顺地体贴在你的肤机之上。你也会发现,原来,孤独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只是心寂。从心底泛出波的荡漾,用心去描绘出祂的景致;从沉静中修炼本心,再散淡地对待周遭一切;尔后,再来体味一下这惬意而匿若的情怀。二、活着说:有时候,人
上帝把光明从黑暗中抽离出来。序是从无序中抽离出来的呈现。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宇宙间原本是没有光明的,光明是从无序的黑暗中诞辰出来的,光明是智的形象表达,祂是作为黑暗愚的反向矢的呈现在智的有限带宽下给予的确认存在达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光明是个有限量的疆域,正因为祂是个有限量,所以祂才具有(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被人们信奉的珍惜的质地。当有人问我知识究竟是什么,它的使命指向何方?通常我会作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复杂,还能不能唱出歌中的那幅画卷?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复杂,还能不能说出心底的那份思念?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复杂,还能不能写出质朴的那个纯真?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孤独,喧哗淹没了我的存在;我将开口,却又感到更加孤独。独白消失在寂静的夜空,那些质朴的语言早已被人不屑而遗忘,因为它实在构造不出华彩的炫耀。流浪的心底一直在流浪,随缘不在,苟且偷生。吉普赛的蓬车不知道下一个驻留之地会在哪里,然而
那日,从音乐视频中聆听玉置浩二的歌。当那句“行かないで”重复迭唱的时候,心为之一颤,原来这情志是可以这样表达的,比较歌者年轻时的形象,我以为上了年岁的玉置浩二更美。于是便想起了人的样貌,美,究竟当如何葆有?人都有两种样貌,一种是外在容貌,一种是精神长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却可以塑造自己的精神长相。精神长相会随着人的成长经历,在岁月中焕发新的生机。它藏于灵魂,盛开于内心,即便是时光荏苒,美都会
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这三种糊涂,犹太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归结为一个著名的词语:平庸之恶!——网摘当你歌唱简单平凡,甘愿做一枚螺丝钉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是被洗脑后的一种傻啦吧唧的情愿?是有人刻意想要把你变成这样,为的就是割了你没商量,你本来就很平凡,简单地一刀刀割你,都是为了你好,且你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给平庸找个借口,多半都是从那个自我
苏格拉底那个著名句:“IknowthatIknownothing。”通常被翻译成:我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感觉这样的翻译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导入悖论句式。事实上苏格拉底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认知边界自我确认上的肯定句,把它翻译成:“我知道那些我所不知道的存在”或许更接近他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一些局部知识,每个人又都是无知的。一,哈耶克的基本思想是: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市场之所以优越于计划,就是因为
玄学不在逻辑范畴里。如何看待玄学,我的观点是——把它当做一个都市传说,带着一颗好奇心了解了解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你的基础(或主体)思维模式则不能掉入玄学当中。玄,在我看来更像是对未知层面上的种种揣测,悟的若干可能(许多甚至可以归于意识某种恍惚的幻觉,如同弹奏一首弦乐,主旋律里无法回避的次杂音,有的可以起到烘托作用,有的则很刺耳令人难以接受)。玄悟禅,玩玩即可,但若是陷入其中,难免会落入痴相,以
引子:马斯克的大脑和“活在当下”们的大脑是有很大差异的。事实上,你若保持“活在当下”状态,你的思想境永远别想抵达到他的那一层级。“活在未来”者是先驱,当你自以为感慨“活在当下”多么多么有智慧的时候,事实却是——你本来就很平常,智也智慧不到多远,不过都是一群眼见为实的跟班人。“活在当下”,这句话常被很多人视为金科玉律,动不动就从口中冒出来,以为这代表着见过许多世面之后的感言和总结,却少有人明白它的另
科学走过了头,自由将无容身之地。——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续前篇:科学是什么?答:科学就是关于“序”的一门学问。从混沌的认知中寻找可能形成因果关系的阶段性的总结。譬如毕达哥拉斯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关系定律:a²+b²=c²;譬如牛顿力学方程式:F=ma;譬如水的化合反应分子式:2H+O=H₂O等等。爱因斯坦说:熵增定律①是科学定律之最。问题来了,所谓的因果关系,其实就是构序的建模,它是一个熵减活动,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叔本华灵魂是一个可以对自我存在获得认知的存在体。灵魂驻扎在光中。祂没有实相体,是因为祂的存在比你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世界要高上一个维度,具体的说就是时间维。而时间在现实世界里,你只能感知,却无法捕捉到它的具体实质。(时间是什么?有一个直
眼睛是非常有象征性的。它们是你身体的一部份,但是它们也是你的灵魂之窗。当你的灵魂变得宁静、和平、喜悦时,你的眼睛就有一种深度、清澈、纯洁、天真。它们变得如此透明,以至于你能够看到一个人的灵魂。--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眼睛是不会撒谎的。那日,山上,当聊起某寺方丈提倡的“装的”修为时,许安这样对我们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灵魂是透过眼睛向外放射其虚波的。虚波是什么?虚波就是信息bit字节的排序。
徐会利在论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
一朵花儿能让土墙熠熠生辉,一杯简单的茶足以摄人心魂,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识到它的美。——千利休那年,山上,与大学同学高压聊起佛家禅意时说起了俳句和川柳。知道他一直喜欢摄影,大学至今从未有过间断,并对佛道禅修有自己独到的在世修的领悟。于是向他建议,你既然那么喜欢摄影,何不借用俳句这类格式给你的映画做个旁注呢?这个旁白不必多言,俳句刚好合适,至少它可以与画面产生某种涟漪性的互动,让读者在欣赏平面静画那一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川端康成记得在德中校,自己刚成家不久,住在有独立小院的时候(如今,那些小平房早已变成了高楼),父亲曾来我这里小住过一段时间。是秋天,在打扫庭院的时候,每次我都会把地面上的落叶扫的一干二净。终于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像你这样打扫,缺了生气,院子也是需要有个应景的。譬如,现在是深秋,落叶是很正常的,院子里留下少许落叶,反而会有个烘托,给人以进入秋消静的感觉。
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山头火俳句里的物哀在许多俳句中都应用了具有物哀之美的独特意象。这些意象作为俳句的主要内容,传达出一种朦胧、哀婉的气息,体现了作者的怅惘,使俳句具有其独特的美感。雪的碗里,盛的是月光。——和泉式部此句作为写景的句子已极美,更是暗合佛家“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色即是空的有无之境。流萤续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如果说一切爆发前,总会
鳴くな雁今日から我も旅人ぞ。(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小林一茶那日,四人小聚,东山上,周老师说他最近买了本种田山头火的俳句集,说,读起来很有意境,并问我是怎样开始写“异体俳句集”的。回:我那个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俳句,只是借用了一下它的五、七、五发音的格式而已,勉强算个汉徘的“川柳”吧,因为严格的俳句是要有季令融入其中的,譬如梅花是冬季的一种隐令,桃花是春季的一种隐令。我之所以喜欢
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运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中国教育特别强调记忆功能,但一味的强调这种功能很可能就会丧失另外的功能,譬如创新的功能,譬如独立思考的功能。脑回路里装满了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就没地方装了,以至于在给某一事件发生做一评价判定的时候,在定式思维里首先涌出的是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思考后的成分。像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看似是很有道理的劝学篇(这里的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