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话:跟人告别的时候,还是得用力点,因为你多一句话,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生活中,某次不经意的瞬间,都将会成为决定性的一瞬间。而某次不经意的告别,都将会成为永别。韩剧《天使之眼》的开端,以两个家庭为背景。东柱的父亲是一名消防队员,秀婉是一位爱好天文的女孩,两个家庭在一次事故中相互结缘。事故发生的当晚,东柱一家人正在家中其乐融融地吃饭。秀婉与母亲
一汪湖水的映衬:明月、星辰、霓虹、一人倒影。感触中:清风、冰封、尘封。回忆道:从幸福、到唯美、至离别、已忘却。倾听到:破灭声像琉璃碎裂般“刺耳、刺心、扎刺灵魂”。漂泊时:闲云野鹤般静心、随波逐流般养心、流星穿梭般修心。若归来:了然天涯的那一刻,一声轻叹。叹息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望穿红尘,吐露一丝云烟,风轻云淡。
(一)有人说,父亲是一座静默的大山,或是夏夜天边那厚重而低哑的闷雷,轰隆隆一阵响过之后便又是大山般的静默。而母亲啦,更象是一只窸窸窣窣的纺织娘,或急或缓,或重或轻,永远地在那儿说不够道不完。(二)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轻的母亲显得有点手忙脚乱,初为人母的她想,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孩子长大了,母亲还是有操不完的心,疲惫的母亲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说,等孩子结婚了就好了。又是一转眼,已是干瘪瘦弱的母亲颤巍
女人若出于安全感的需求,没有控制天性中的缺陷,在感情中会节节败退。提问太多,你爱不爱我,会不会一直爱我,并为此翻来覆去地考验、求证、推敲、怀疑。暴露太多的人会显出脆弱,因她丝毫不懂得后退及隐藏,留给彼此余地。每天追打电话探听行踪,自动献身,出入对方公寓把自己的东西随便放置,像个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照顾起居,姿势太过放低,态度太过热情。很多女人到被离弃的一刻,依旧不知道自己曾经做过一些什么。最终,从高高
我打过女儿,只有一次。那是她四岁多的时候,她打坏了我刚买回来的特别喜欢又价格昂贵的口杯,而且在我看来多少是有点故意。打坏那杯子的如果是朋友,我可能会假装大方;如果是亲人,我可能会抱怨;如果是陌生人,我可能会争执。但她是弱小的、离不开我的女儿,所以我无所顾忌、不加克制。无论多想为当时的自己开脱,“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话我都说不出口。我出手打她完全出于受挫后的愤怒。家庭暴力的发生,更隐蔽、危害更大,如
岁月无情,人间有道袁真飞世界上什么最无情?答案无疑是时间,是岁月。因此,孔子会对着川流不息的大河感叹:逝者如斯夫;苏东坡会在长江边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会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全都是在叹息时间的匆忙,岁月的无情。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翻天覆地:1840年那声炮响,震醒了一个沉睡的中国。但醒了以后的中国,却经历了种种阵痛,创伤与屈辱。怎么样结束这一切?各
站在高高的顶楼上,任风轻轻的拂过面颊,心灵中总想让美感变成苛求的真实。实实在的景,现实加上思维的理解,把情感化作句句对白,表达一种意境的风格和情感的存在,说是空洞无物,其实只有静静的景。没有四目相对无言的那种汗颜。初夏日,让即将到来的节气,显得缥缈的暖气,和友情的门楣。有一句诗词能衬托这个季时的样子吧: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合不合适,我牵强幻想了一下此景,
七字型的办公台上,一台电脑是主人,周边围着装饰的隔板,台面上静静地陪伴着一盆小小的盆栽绿萝。两片嫩绿的叶子总能给出生命的绿意盎然来,不言不语的陪伴着,渴了饿了从不出声,用顽强的意志力,坚韧地承载着生命的光泽,已经2两年了,还是那么翠绿若初。鲁迅的头像依然似千年不变的表情,严肃而睿智,有文人的气度,呆在电脑的另一侧。琉璃的光泽合着金色的光晕,守护者一方天心。守护神的洁白底座依然光洁如玉,压板石似石非
有一些事,要想许久才会明白,明白了,你便谁也不爱。你终于知道,你的父母,其实没那么爱你!他们还有其他的儿女,他们打骂甚至是诅咒你的时候,还真的有许多是发自内心的!你忽然卸下了几十年的负债!几十年来,你一直在还,在还,大概,也还得差不多了。今天,终于知道,可以不用再还了。即便不还,也不用那么内疚了!你终于知道,兄弟姐妹有一天,真的会成为亲戚,你又可放下,几十年的牵念!事实上,他们也许从来没有牵念过你
在古人的谚语里,简单的几个字,往往有着深刻的经验与无穷的智慧。像这句“千里井不反唾”的古谚,起先还弄不清它的含意,后来才明白,大意是说:一个要到千里之外去的人,对于曾经让他喝过水的那口井,即使今后再也不需喝它的水了,也不该向那口旧井吐口水。我觉得这句谚语,用在今天男女爱情上,也是十分隽永有味的。凡是真心相爱过的男女,不管将来分手离别时如何,一定把爱谨记在心,默默祝祷,不要说细数前愆了,连一个字都不
看了万行长老的《降伏其心》内心感触很深,觉得不光一个修心人需要降伏其心,就是我们这些红尘中打滚的人也很有必要降伏自己的心,为什么?为了我们活的更轻松快乐。前几天从微信书友哲学圈子看到一段话:“我想问一个人生问题,请友友们帮忙解答,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喜欢我的人我不喜欢,这个事情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样的?”我发帖做答:人生本身就是苦中作乐,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只是追求不得的苦恼,不喜欢的人喜欢你,是别人
这是一个大题目。我总觉值得写,值得人好好地写。我对此并未作过什么探究,就连有没有这方面的书籍也不知道(我猜想应该有吧)。在这里我也只是随便写一点罢了。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这里所说老百姓,主要是指最底层、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有不少人是文盲。(1)神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宗教。他们信“菩萨”,知道菩萨让人学好向善。逢年过节烧香拜佛,平常也会说什么“菩萨有眼睛”。但他们并不像西方那些基
不深入了解才有美好形象。几乎每一个人,一生之中,都有一次或多次惊艳的经验,一瞥之下,近于窒息,甚至连心跳也有停顿的感觉。自然,那只是极短暂的时间,然后,就消失了,大多数情形之下,终此一生,再也没有第二次见到的机会。于是,艳影长留心间,那一瞬的形象,甚至是清晰无比的,如焦点绝对正确的摄影杰作。这是由于根本无法做深入了解,根本无法做进一步探索才形成的美好形象。如果有机会做长时间的再接触,十有八九,会荡
每一次去长途旅行,到了最后的一两天,会突然思家情切,很想快点回去。不知道是因为疲倦还是想念香港的食物,总之,人在异乡,心里已经想着回家之后要吃点什么。可是,回家一段日子之后,又会怀念那一趟长途旅行,渴望什么时候可以再去一次。旅行的人,是不是都会这样?去年游意大利,最后的一顿饭是在罗马吃的。大伙儿想去吃意大利菜,我却坚持要吃中国菜。吃了许多天意大利菜,虽然美味得很,但是,我实在有点腻了,只想吃一顿清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我有一
人生有三大诱惑,能够克服这三大诱惑的人,无论成就如何都可以尊称一声伟人。少年时贪玩,荒废了学业没打下扎实的基础。青年时贪情,在朋友和情人面前迷失了自我。中年时贪功,躺在功劳簿上骄傲自满地犯懒。
不能吃亏为聪明,愿吃亏是智慧;拿得起是聪明,放得下是智慧;聪明知识多,智慧文化广;聪明保全眼前,智慧注重长远;聪明靠耳眼,耳聪目明,智慧靠心,慧由心生;聪明人嘴忙是茶壶,智者耳忙是茶杯,茶壶之水终入杯;聪明是能力,智慧是境界;聪明得于遗传,智慧缘于修炼;聪明十中有一,智慧百里无一。
拍马屁这种事,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别人在拍别人的马屁时,我们看得很清楚,知道那叫别有用心;可一旦拍到我们自己屁股上,我们要么浑然不知,要么就会把那离谱的恭维当成真的。原来,在恭维面前,谁也没有天生的免疫力。
生命确实有两层含义——一个浪打上礁石,海鸟惊逃,以为是一次谋杀;一个浪扑上海滩,孩子欢喜,以为是大海开出了鲜花。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往往取决于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莫要过分误解这个世界,请先看看自己心灵的模样。
恶意常常可以激励我们克服本来不愿面对的重重困难,大多数人成就其伟业,都应归功于自己的对手。比憎恶更危险的是谄媚,别人的谄媚掩盖了你的缺点,而别人的憎恶则促使你消除瑕疵。智者把别人的恶意视为一面比善意更真实的镜子,以减少或改正有关缺陷。每个人与对手或敌人比邻而居时,都会变得十分小心。而这亦是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