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曾金桥先生的《浅谈人类的健康与长寿》这本书,心里生出的是沉重之感。当我们一门心事在发展经济而获得丰裕的物质之后,却发现,我们人类是在以危害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警醒之后,世界的状况和生存的格局已被打破。但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已经被人类过度改变了的世界。那就要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尊重科学,守循规律,走和谐生存与发展之路。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
由惠州市全民素质研究会编辑的《许炳耀书法作品汇集》已具雏形,翻读这部书,我心里充满了感动。我以为,与其说这部书是书法作品的汇集,不如说是作者修身、立志、育人经验的集大成,对晚辈习字和人生教育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是我粗读本书感动的因由。修身乃处世之本《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许炳耀先生虽只在读过初中,但从他的书籍里,我读出了他的国学素养和为人处世的精神。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到处蕴含着他
《林镜秋综合绘画精品集》与其他画集不同,不仅仅在于这本册子的厚重、宽大、精美,更在于这部画册的作者竟然是一位东纵老战士!这让我十分惊喜。这是我与东纵老同志接触后,所知道的第一个行伍出身的画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位画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工作者,其艺术境界和绘画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赏读全书,令人爱不释手。那高阔的意境,那静谧的物象,那不拘古法的表现手法,让我深味其中,陶醉不已。《林镜秋综合绘
柳新兄出版新著《迎面绿风(二)》,嘱我写点文字,理由是他的第一本书序出自我的手笔,他认为写得不错,有些反响。我坚辞不过,只好请他将书稿拿来瞧瞧。原来,这本书与前次不同,是诗集。这下反而让我抖起精神,柳新兄与诗的痴迷情状,幡然在目。我以为,柳新与诗,有天生的缘分。一是他的豪情。诗人大凡是豪爽不羁、桀骜不驯的。柳新兄饮酒如喝水,真有“五龙捧起擎天柱,喝得长江水倒流”的豪气。邀友小聚,不管你饮也好,不饮
一魏邕宏先生将其晚年的诗词文章遴选结集出版,皆以“缘”为子目。“心缘”、“亲缘”、“教缘”、“艺缘”、“旅缘”等等。在他看来,人,入世之一切,皆为缘来,亦为缘往。这观点,我很是同意。从生命孕育到生产、成长的全过程,一切尽在缘中。譬如,有的人出生在卯时而不是寅时,有的人出生在农家而不是官邸,有的人成长的环境顺风顺水而不是艰辛波折……。对缘,我深有体会。我是一个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人,稀缺的不是文字,而
置于眼前的,与其说是一部艺术画册,毋宁说是硕果累累的丰收胜景:那么丰满、甜美、抢人眼球。这便是惠州旅游学校“游于艺,臻于善”艺术作品展的盛大“沙盘”。翻阅全书,令人神清气爽,大快朵颐,不由得令人振臂惊呼:风景这边独好矣!事物表征的背后,必定有其成因所在。为此,我想试图从这丰收的景象里,透视出蕴藏其中的精妙与哲理。一应该说,惠州的中专学校,都有自己的强项和专长,但是惠州旅游学校的特色特点似乎更为彰显
一《鲁重之诗联选编》的书样送到了我的案头,我的心稍稍安慰了一些。我知道,这部书稿进入编辑室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隐忧:怕因自己的耽误而导致老人的遗憾,也导致我的遗憾。因为,鲁重之老人毕竟是87岁的高寿了。据我所知,他近年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我想,我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让老人的精神成果如他所愿,能顺利成书,“凝成诗雨注人间”。但同时我也希望:在老人有生之年,能见到自己的一部精美诗集出版,
这是一部厚重的人生大书,面对书稿,我心生敬畏和仰望之情。在此之前,黄寿祺先生说要我为这部书写个序,尽管他再三强调,如果我不写的话,这本书就不用序言了,但我还是坚辞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凭我的资历和学识都是不够资格的。我答应可以写个读后感,作为读书心得,放在书后,谨表晚辈的崇敬之情。梁任公启超先生说“文人之弊,在好为人序”,更何况我等无名之辈?!这篇文字,就算是我应允的兑现吧。一电脑部的同仁将《乐
捧读《仙境罗浮》,我宁静的心海,如船划过,犁出一道道浪花。这浪花,是欣喜,是激动,是惊叹。在惠州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时候,能饱尝如此精美的精神食粮,的确是一种幸运和福气。最近在惠州举办的“惠州文化”高峰论坛上,有一个并不高调的声音值得关注,这就是:文化不可急功近利,要用平静的心态做文化。近些年,我读到了一些好书,这些书不一定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我以为它们的的确确是蕴藏在惠州民间肥沃土地中璀
李文斌先生要出诗集了,我并不意外,与他接触几年来,我就陆陆续续读到他的一些书法和诗歌作品,同时也知道他的爱好和兴趣甚广,涉足血型研究、儒道研究、企业管理等领域。但他给我的感光点并不仅只于此,更在于他生命中释放出来的,并让我感知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他似乎很有传统中国士人的性格与特征。如此倔强奋进、不言放弃的人,如此有着勃勃壮心、不虚人生的人,弄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事情来,都不令人意外,更何况是一部诗
昨天下午,接到蔡楚标兄的电话,说要我为巨洋集团编印的一部书写一篇文章。当书稿送到我手中的时候,竟然吓了我一大跳:乖乖,这哪是书嘛?俨然是万里长城上那厚重而又坚实的古砖头啊!夜里,酣畅沐浴,洗净手足,倚靠床头,搬起如古砖似的《传统文化感悟》,思绪就游走在悠远激越而又空旷神秘的岁月里。说实在话,我自诩为读书人,可是当我面对这部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集大成的书稿时,陡然觉得自己像翱翔在浩瀚无边的
这部书名,我想了很久,最后确定用《闻之居笔记》。“闻之居”是我的书房名,“笔记”就是在这个房子里的文字记录。以前,我出版过几部书,都是按体裁分类的,散文、评论、新闻、教材,便于起名,而这次,是综合类的大杂烩,要统统概括,还真不易。《闻之居笔记》,我没有精挑细选,而是将平时记录的文字分类收集,这样做更接近我的真实生活。我虽然是广东省作协会员,亦是惠州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但我始终无法将自己称之为作家。
这些文字,说叫代序,不如说是一个说明。书中的文章,是我妻子在十多年前写的,在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我就着手策划编辑这本书。当时已有两人为此书写序,一是时任惠阳高级中学的校长李曾明先生,再是美籍华人、著名诗人作家程宝林先生。可是因为经费的问题,没能付梓,我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长项的人,有人叫我“作家”,我自嘲是在家里帮老婆做家务的“做家”。其实,做家务我也并不在行,常常被妻
魏邕宏校长要我帮助他的老朋友肖以锦编排一本书,我很乐意。一是我就是靠写文字和编书吃饭的,这是我的职业;再是,给老同志编书,可以得到很多历史信息,涉足到不为自己所熟悉的知识领域;三是,肖以锦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在他参与编辑的《林镜秋纪念文集》里,收录了我的一篇《志在凌云画在胸——浅评林镜秋先生绘画艺术的“三个美学”亮点》的文章。肖以锦先生参与编辑过多部书籍,而这次是他的个人专辑。这部书稿,最能打动我
1最近,从编辑部主任范春莉口中得知,惠州市水利局原局长谭木兴要出版一本书。我虽然没有与谭木兴局长有过正式的交往,但是我对他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我策划编辑出版的记录惠阳发展历程的书籍《决策惠阳——新中国成立60周年惠阳历届领导口述历史》中,有一篇谭木兴的口述文章,因为他曾是惠阳县委常委,分管农、林、水、国土、计划生育等工作。我想,谭木兴从横沥农村一路走来,由农村而乡镇,由乡镇而县城,由县城而都市,从一
惠州市委副秘书长许峰来电,说惠东县委督查办主任谢火生要出本书,要我与他联系。公务员出书,一般是公文之类,要么是讲话汇编,要么是调研报告,谢主任的书却不是,而是以演讲稿为主要内容,带有文学性质的人文类作品。通读全书,颇有感慨。从这些文字里,我读出了作者的担当和追求,亦读出了作者从激情走向平静的人生心态。1演讲词是这部书的重头戏。正是于此,这部书就有了不同凡响的社会功用与实用价值。演讲词,虽是个人作品
TCL集团幸福农场的贺新忠老总找到我,说要帮助他朋友出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相对论研究迷,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种种质疑,写出了诸多论文,很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可惜的是他身患重疾,没有经济能力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而他高中的同班同学知道此事后,纷纷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这帮同学的义举让我感动,同时让我有了紧迫之感。在我最近几年的编辑出版中,亦遇
《原来如此》这部书稿我之所以重视,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杨友平先生,是我美女老乡杨媛媛的父亲,编辑部把核校的书稿发过来,起初我是带着这种感情色彩阅读的。看完之后,我觉得花这么些天来研读这部书,不仅收获了友谊,更品读了一位普通中国公民通过记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为一个家庭和中国地方文史所奉献的人文成果。自太史公编史至今,人们大多重视官方按正统体例编写的史书。而这些史书,往往因官方的意志,或出现选择、遗漏、简单、
我与黄松森先生交往并不频繁,但在不多的交往中,他总是给人很愉快的感觉。这恐怕缘于他的随和、平易、爽放的性格。大凡与他同过事的人,尤其是他当文化局局长时的属下,都喜欢称他“森局”。我想这是因为以“黄局”相称,太过正统和严肃,无异于一般人的叫法。而一个“森”字,就像呼邻家玩伴的小名,立马让人亲切起来。可是毕竟人家官至处级,大庭广众之下,不能有失恭敬,在“森”后缀一个“局”字,这便显得既亲切又敬重了。受
是谁没有紧抓住时光生活中会觉得似远山上的红叶披着轻霜平淡而又如此的沧桑是谁没有紧抓住时光工作时总感到像大海中的小船跌跌撞撞惊心动魄得看不到希望是谁没有紧抓住时光让爱情之花绽放在错过季节而又心慌意乱的不经意间的路旁是谁没有紧抓住时光把事业的果只能结在每天坚持用辛勤汗水浇灌的无人留意的树上时光匆匆而去园中的青葵只要,心向阳光真诚和努力就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十八中,这是一所终生也不会忘记的学校。十八中的